卢中原认为,这五点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条脉络,抓住了中国下一步推动经济转型的主线。
其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需要符合五条标准。一是,符合专业化和市场化规律;二是,符合本地区或者本国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以及比较优势;三是,要适应本地区、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变化;四是,应当具有国际竞争力;五是,应当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功效。
其二,我们要抓住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出来的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以新能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其三,建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非常有高度和深度的新概括。以往谈增长方式转变,通常都不落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来。特别是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与改善民生的联系比较少。
“发展方式转型到位不到位,成效大还是小,根本上要看我们的成果分配是否更公平、公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是否得到更多实惠,这才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卢中原说。
“两个衔接”保证政策灵活性
在卢中原看来,制定未来五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强调的,即“十二五”期间制定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要考虑“两个衔接”。
第一个衔接,就是要与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也就是说今后如果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例如美国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时,中国经济会遇到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衔接,要与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这表示“十二五”不仅要考虑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同时也要考虑怎样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战略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因此“十二五”建议当中提出来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这是为了继续应对危机冲击。同时,短期政策要和中长期政策结合起来,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取向、节奏、力度、时机。
韩俊:城乡一体化不能只盯着农民土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论坛上表示,农村改革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户籍改革要农民以放弃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城市户口,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注定要失败。古今中外,农民的问题都离不开土地,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的,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性,社会才能够安定。
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
韩俊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主力。最近,通过对全国6000多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每年都有20%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要回到农村去,而新的农村劳动力不断走出来到城市去。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70%,其中70%以上人没有任何从事农业劳动的经历。这些人成长在城市,他们不想回农村,但是在城市又难安家。
韩俊认为,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换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且,“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会加快,原因有四点。
第一,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如果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市民,就不能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基本的条件。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