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西部发展速度快于东部
王一鸣首先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五个基本内涵。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能够相协调。
关于“十一五”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王一鸣认为,差异性非常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基本态势。“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趋缓,从2008年开始,东部的经济份额在缩减,其他地区相对有所提高。中西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都超过了东部,2010年前三季度依然呈现这样一个格局。
第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度提高。要素的流动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如果不是受政府的干预,相对来说空间的集聚度是提高的,这种集聚首先表现为向大都市圈的集聚。据统计,如果全国十个主要的城市群占全国G D P的份额是提高的,城市群里面最主要的还是沿海三个城市群。
第三,区际的分工还在不断强化,总的表现为沿海和中西部的产业差异性在扩大。内地越来越趋向于能源和资源的产业,也包括一些农产品加工业。
第四,“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强化了对特殊困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和生态功能区等的倾斜力度。
第五,与周边的次区域合作正在全方位展开,包括与俄罗斯、中亚的油气合作,与东南亚的泛亚铁路的建设,这种次区域合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还会进一步强化。
“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王一鸣认为,“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巨大。中央的建议,“十二五”规划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
第二,区域的无序开发问题仍然存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依然很大,有些地区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却依然在发展加工业、重化工业、高耗水工业。
第三,一些落后地区依然面临诸多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包括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一些资源枯竭型地区。
第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包括财税机制改革,适当扩大省级的税政权,增强县级政府的财力保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等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
王一鸣表示,“十二五”期间,虽然区域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过同时也孕育着很多新的机遇。
首先,内需市场在加速扩展,对中国的区域格局发展有重要影响。原来我国主要依靠拓展国际市场,沿海地区在这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内需市场加速扩展的情况下,区域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次,城镇化加快对中国发展也会形成新的推动力。我国城镇化率还达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更何况还有相当部分没有完全城市化的人口也包括在里面,比如在城市居住半年就可以计入城市人口,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完全城市化,这个份额在46.6%里大概要占12%。根据国际规律来看,我们没有达到基本的趋势线。这对区域发展格局会有很大影响。
其三,高速铁路港的快速建设,也对区域发展形成很大影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未来五年要基本形成快速铁路网,这对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会形成很大的影响。
四是,内陆地区开发开放速度在加快。从最近这几年看,内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率明显比沿海快,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也在加快。
五是,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中国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特有的东西,最近有很多很好的案例,比如惠普把它的结算中心从新加坡迁移到了重庆,重庆成了惠普最大的全球生产基地了。因为有航空物流,不是海运,内陆有很多空港城市去欧洲,可能比沿海去欧洲还要近,只要投资环境具备,配套条件具备,人力资本能够跟上,同样可以发展起来。这种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把中国的增长周期拉长。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