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91岁老首钢宣布全面停产(图)

2011年01月14日 14:3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部分首钢职工代表昨天来到三高炉参观留念。 本报记者 吴镝摄
首钢全面停产后,工人开始对停用的炼钢炉进行清拆。本报记者 吴镝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首钢昨天宣布全面停产。

  钢铁停产可不是摁下几个开关那么简单,首钢的全面停产从炼铁厂一高炉停风小修开始,到焦化厂四焦炉停炉为结束,一共持续了5天多共计128小时。

  “将一个钢铁企业的所有机器安全关停,有时候比新建一个钢企还难。”负责首钢钢铁主流程停产工作的首钢生产部部长、总调度李岩说,首钢一次性停产400万吨钢铁产能,在国内外是头一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停产过程没伤一人,没着一把火,没有一次爆炸,事故为零。

  困难:时刻都有爆炸危险

  走进首钢厂区,首先见到的不是巨型设备,而是四通八达的管道网,有直径一两米的,也有碗口粗的。由首钢焦化厂、动力厂、电力厂、氧气厂等不同厂矿提供的风、水、电、蒸气、煤气等7大类能源介质,通过这些“毛细血管”,给首钢这个钢铁巨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

  停产的危险,就恰恰出在这些“养分”上。“水、风、煤气等物质在正常生产时都是平衡的,但停产时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处理不好,就容易发生爆炸。”

  以炼铁的高炉举例,高炉操作规程规定,高炉顶部的温度不能超过250℃,氢气的密度不能超过6%,正常生产情况下,高温的热风从炉体下部往上升时,要经过一层层的原料,温度自然就逐步降低了,但如果停产,随着原料的减少至零,顶部的温度就容易迅速上升,这个时候就需要打水降温,但打水会产生氢气,一旦氢气含量超过6%,就容易发生爆炸。

  “历史上有一个高炉停产的时候,就发生了爆炸,但所幸爆炸的部位没有人。”李岩说,在高炉停产过程中,需要一边打水,一边检测氢气的含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而留在管道中的高炉、转炉和焦炉煤气则需要吹扫和置换,以免这些无色无味的气体残留在管道中发生爆炸。

  准备:16个阀门都有预案

  除了上述因停产带来的困难,首钢还面临着内部设施和人员缺乏的问题。由于停产在即,内部设施不可能大修,很多设备都维持在使用状态,另一方面是许多骨干奔赴支援首钢在外地的新基地,原厂区的业务骨干比较缺乏。

  面对这些困难,首钢在去年年初即着手停产的各项工作。首钢生产部从各部门抽调了10多名骨干,制定出各项停产程序和操作规程。比如煤气系统的研究,短短一个多月,就研究了30多次,因为搞不好就爆炸、着火。

  为了保证安全停产,首钢提前对所有参与停产的人员进行了操作资格的培训,共计2.1万人次参加,更改了95项区别于正常工作的操作规程,对368个影响停产的阀门的性能进行测试,对查出来的16个不能调试的阀门一一制定了预案。他们还以各种紧急预案为保证,准备了16个预案,比如停水了怎么办?停电了怎么办?

  12月上旬,北京出现了一次大风天气,李岩马上意识到,如果停产期间出现大风,也许会造成电路损害,便立即组织人制定了大风雷电应急预案。

  算计:挖地两米清理料场

  现在,走进首钢的白庙料场、煤制气料场等料场,只见地面上裸露了一层新土,上面空空如也。仅仅在半年以前,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白庙料场由于年代久远、日月风霜,表层被渗入了多种物料,泥土都是黑色的。

  “白庙料场的变化,正是首钢实现经济停产目标的体现。”李岩说,钢铁生产涉及烧结、高炉、炼铁、炼钢、轧钢等一系列环节,经济的原则体现在对原材料的控制上,买了多少就耗多少,不浪费。

  2010年8月份以来,首钢在白庙料场、煤制气料场等料场开展了全面清理工作。料场的挖掘深度达2米以上,愣是从一片土砾乱石中挖出了33万吨料,虽然含铁量很低,但含碳量高,经过合理搭配,高炉“吃下”了绝大部分料,少量发运给了首钢旗下的迁钢。

  提前行动的不仅仅是料场,首钢提前对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的需求做了精确的计算。“就跟包饺子一样,和多少面粉,买多少肉馅,都需要合理规划好,否则就造成浪费或影响了口感。”李岩说,由于计算精准,到全部停产时,原材料和坯料几乎为零,避免了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的浪费。

  为安全经济稳定停产做出贡献的,还有首钢的后勤部门。停产期间,由于首钢自己生产的焦炉煤气减少,各厂食堂已无法再利用这些煤气加工餐食,改为由首钢下属的实业公司集中加工配送,解决1万多名职工就餐的需要。

  停产期间,首钢钢铁主流程的职工不离岗,实业公司所有保障人员也都不离岗,想吃什么就给送什么。厨师也变着法儿做出可口的饭菜,保证顿顿都不一样。“越是要停产了,我们越要做出好吃的菜、好吃的饭。”1987年就来到首钢后勤部门工作的全国特级厨师马顺宝说。

  “停产在即,我们的职工非但没有松懈,反而越干越有劲头。”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姜兴宏说,这恰恰是因为工人们对首钢有着深厚的感情。

  本报记者 孟为 董长青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