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遇的冬季旱灾正席卷山东省。
据省气象台预报,近期山东仍无降水,全省旱情仍将持续。目前除半岛地区北部以外,全省大部旱情已超过50年一遇,先后有5973万亩农田受旱,除部分农田已浇灌外,仍有2781万亩冬小麦受旱,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1%;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潍坊已达严重干旱等级,全省旱情或达6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百年一遇。
农民:浇地不划算
去年10月17日、18日,临邑县分别下了4.1毫米和4.5毫米的小雨,多少缓解了一点旱情;去年12月13日下了一场小雪,降水1.5毫米。到1月16日,临邑县已连续87天无有效降水,冬季旱情超过50年一遇。
记者从临邑县农业局了解到,全县70多万亩小麦,重旱面积1万多亩。
1月16日,记者来到临邑县宿安乡党家村。远远望去,麦田绿中泛黄,麦苗普遍发黄发枯。记者在地里抓一把土,干干的,挖到三四厘米以下才见湿土。
“这么重的旱情我还是头一次遇到。”在外打工刚刚回家的党清军说,“现在我们村里沟渠老化、淤积严重,大部分不能用了,而且多数村民不愿意掏钱打机井。即使大河里有水,由于离地头远,抽水管要700米至800米才到地头,压力达不到,水抽上来流量很小了,比别的村多用两三倍的油。”
党清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浇一遍水用36元钱,一般要浇三遍,就是108元。种子化肥要花去300多元,现在小麦每市斤才1.03元,按每亩1000斤算,我还能剩多少?我们一家3口人4.5亩地,净赚不到2000元,还不如我在外干一个月的建筑工,不浇也罢!”
“我们村500来口人,800多亩地,接近一半处于干旱状态。”党家村党支部书记董春武无奈地说,“村里的沟沟渠渠很多年没修了,村民也不好发动。好在乡里今年要帮助村里疏通沟渠,这个问题有望缓解。”
水利部门:农田水利有欠账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工程多年失修,井埋了,沟断了,渠平了,涵堵了,结果涝不能排,旱不能浇。由于比较效益低,不少农民对抗旱缺少热情。尤其是青年农民,宁愿麦田旱着也不浇水。“给麦田浇水,费时费力费钱,一亩麦子卖不了几个钱,不如打几天工挣钱多,浇地划不来!”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
“这些年来,农田水利欠账太多了。”临邑县水务局局长马福平介绍说,现在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乡镇、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县内德惠河和徒骇河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不到原来的60%;县管河道临商河和引徒总干渠基本淤平了,淤平长度分别达12公里、18公里,治理费用巨大,而地方政府无力负担这部分费用。
全省的情况也令人担忧。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琳说,我省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问题严重。目前,我省80%以上的大中型工程都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工程建设时就存在先天不足,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不全的现象十分突出,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全省1.13亿亩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虽已达到7200万亩,但由于农田灌排体系配套较差,各类灌区建筑物完好率只有68%,实灌面积只有设计灌溉面积的70%左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找准症结 期待突围
“近几年,中央和省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对象主要是一些重点骨干工程,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的现状,投入仍显不足。”赵琳说,地方财政投入也不足。部分地方财政基本是吃饭财政,对上级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都很难落实,更无法自己拿钱搞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村内开展农田水利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必须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受村级班子领导能力、村级财力、群众认识水平的影响,开展难度也较大,造成群众投工投劳大幅度减少。
“有人建、无人管、工程坏了再掏钱”是农田水利设施面临的现状。近几年,随着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部分水利工程明确了管理主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些工程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塘坝、机井、大口井等小型水源工程,个体投资也主要围绕着承包地、土地开发等搞的一些水源和灌溉工程,而对于原有渠道、中小型扬水站、排涝灌溉配套设施等受益范围较广、公益性较强的工程,由于管理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现象突出。特别是由于一些地方各自为战,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而且对原有工程造成破坏,灌溉渠道废弃、排涝沟渠填埋等现象突出,遇到较大来水,往往形成“地里满水、沟里小水、河里无水”的现象。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影响着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旱更显水利命脉之重要。我省粮食生产已取得“八连增”的好成绩,今年能否取得“九连增”?省水利厅总工贾乃波认为,粮食安全依然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今年即将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将锁定水利建设。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从长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 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 高德刚 马光仁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