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名牌,主要是寻找一种感觉。“差钱”的年轻人热衷买奢侈品,其实是一种悲哀:他们无法过上完整的“不差钱”生活,但是与生活条件不符的过度消费反而使他们生活得更加拮据。这是不差钱阶层畸形消费对全社会的负面效应。对于一个还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这不能说是一种繁荣或进步。这样的“全球第二”也未必值得庆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有评价,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拥有了接近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往往去消费自己根本不认识和不了解的产品,完全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作为依据,什么贵就买什么。但是奢侈品它确实有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很多财经类杂志的封底都是名牌手表的广告,而女性时尚杂志的封底经常是一款包的广告。
如今,奢侈品已经不仅仅是成功的附属品,而变成了成功的标志。中国网曾有文章指出,用奢侈品来显示身份和获得认同,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的。而从本质上说,妄图用奢侈品消费来提升尊严是一种文化自卑。要获得真正的尊重,需要提高的是内涵。
尹韵公说,如今在物质上一部分人的确是已富有了,但在心理上还很“贫穷”,因为只想着用物质来装扮自己的外表,改善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富有应是更加注重内在,比如去做慈善来回馈社会,这样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奢侈消费应“量力而行”
品牌之所以奢侈,是因为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奢侈品“高高在上”,既取悦了一些人,也拒绝了一些人。处于宫殿般的奢侈品店前,如果没有钱,没有地位,又不足够美,再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格调和品位,那么注定“这里”的人都会把你排斥在圈子之外,连服务员也会对你不冷不热,即使你真的打算在这里花掉半年薪水买走一个手包。所以,当你决定走进这些名品店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我是谁?是什么让我去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真的能够美化我?
尹韵公表示,“未富先奢”这种消费观无疑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亟须好好警醒。
象征身份的奢侈品也许会成为年轻人奋斗的动力,鞭策他们努力工作。但不想踏实工作,只想图捷径,不劳而获,更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付出代价。超前消费,势必负债累累,而向父母不断索取无疑更加重了整个家庭的负担。
尹韵公建议,奢侈品消费者不要“惟奢侈品是用、惟奢侈项目是选”,沦为货真价实的“烧钱一族”,要量力而行,更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像个别人那样时时享受到奢侈消费而“消得人憔悴”。
没钱还热衷买奢侈品,这是一种畸形消费。有些外企里的女白领,为了在“气势”上压倒人,几乎把工资都用来买奢侈品,而在回家没人看到时则只能煮泡面吃。这样的紧张与吃力,很难让人相信,她在穿名牌服装时,能流露出自信。自信不是用名牌堆积出来的,而一定要有内心的从容才行。(万一)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