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宏观经济数据“出炉” 宜紧缩减税抑通胀

2011年01月21日 08: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20日“出炉”,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均超出预期。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通胀性质已经改变,物价上涨更多是成本推动所致,不再仅是货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应多管齐下,有的放矢。货币政策宜继续收紧,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将重现。同时,可采取结构性减税、提高收入等结构调整政策,激发经济活力,有效增加供给。

  去年四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三季度的9.6%,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尤其是四季度,经济增长和物价增幅双双呈现加速局面。而通胀局面较为复杂。去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为4.6%,较前一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翘尾因素消失所致。在环比价格上涨及春节因素推动下,今年一季度物价涨幅可能再度反弹至5%左右。

  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拉动?如果是前者,宏观政策紧缩将成为控制物价上涨的应有之义。如果是后者,则意味着当前的物价上涨更可能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所致,治理物价上涨的手段应更加多元。

  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的通胀推手属于后者,即成本推动的因素更大一些。以通胀压力较为明显的去年四季度为例,工业增速在13%-1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18%左右。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其他年份相比,上述指标均不处于增速明显偏快区间,铁路运输、电力、港口吞吐等参考指标也没有出现供力紧张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物价较快上涨较为少见。

  同时,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更为显著,用工紧张现象逐渐突出,农业生产薄弱带来食品价格稳定基础不牢的局面持续显现。这些因素更多体现出成本推升的压力。

  但是,不应据此得出物价上涨将成为中长期现象甚至通胀失控的判断。首先应看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紧张是结构性的,部分行业区域的就业难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生产多年获得丰收,当前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存在的。其次,对宏观经济进行需求调控的空间较大。必要时,物价临时干预等行政措施,也将对防范成本型通胀起到作用。但稳定物价的代价,可能是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2010年经济增速创出2008年以来新高后,今年可能适度回落。中国证券报认为,这样做不仅值得,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今年物价的翘尾因素将达2.6%左右,远高于2010年的1.2%。这意味着即使新涨价因素减弱,今年物价水平也可能高于去年。目前来看,今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更大一些,个别月份可能突破6%。

  当前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收紧的空间,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成为宏观调控侧重点。具体来说,就是“三率齐动”将重现。为了回笼过剩流动性,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空间。如果一季度物价形势仍不乐观,利率工具也将适时祭出,年内第一次加息时点可能在春节前后。

  此外,今年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将继续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进口商品价格,并稳定国内供需。

  但是,仅靠货币紧缩已难以阻挡通胀“高峰”。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胀,除了适度紧缩总需求外,应特别注重运用供给方政策。比如,结构性减税;采用收入、工资等经济政策,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引导过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激活经济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加供给。可以预期,未来个税制度、房产税试点、工资条例出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提上日程。

  此外,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侧重点更倾向于民生领域以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如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西部开发等方面,同时着力改善收入分配。这些政策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和稳定价格。总之,应该认清通胀性质已经转变的现实,多管齐下抑制通胀形势恶化。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