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高铁正在改变中国 自主创新引领走向世界之巅(2)

2011年01月21日 08: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树立现代铁路新形象

  高铁建设的巨大成功及其快速发展,使多年来中国铁路运能紧张、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进程,树立了现代铁路的新形象。随着高铁路网的全面形成和新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中国铁路的现代化水平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高铁路网的建设,一方面使中国铁路的客运能力得到极大扩充,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使与高铁并行的既有线货运能力得到释放,推动中国铁路主要通道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从投入运营的高铁来看,3年多来,中国高铁已安全运送旅客6亿人次,2010年中国铁路旅客运送量比高速列车开行前的2006年增长了33.4%,同时京津、胶济、武广、郑西、沪宁5条高铁运营后每年释放的既有线货运能力已达2.3亿吨。

  高铁的巨大成功及其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全社会客流量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大中城市之间的客流增长幅度更大。据统计,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达245个,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直线距离为1500公里左右,这部分中长距离的客流主要由铁路承担,社会对铁路运输需求巨大。中国一条高铁年运量是目前既有普速铁路的4~5倍,具有巨大的运量优势,能够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同时高铁还能够创造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

  此外,高铁还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跨度都在5000公里以上,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高铁巨大的速度优势,使区域、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得到大大压缩,能够在区域、城乡之间形成生产和市场要素快速流动的通道,促进区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近年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情况看,高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产业转移,拉动了沿线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产物业的升值,为沿线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

  示范、带动效应正在扩大

  近年来,中国大量的高铁建设和运营,有力地带动了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培育了一批高铁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催生了一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高铁产业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高铁大量采用冶金、机械、建筑、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制造产业链。

  高铁对中国节能环保贡献巨大。高铁在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节约土地资源方面,中国高铁大量采用“以桥代路”、“以空间换平面”的方法,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按单位运量计算,高铁与其他陆路交通方式相比,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在节约能源方面,高铁每人百公里耗电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而且高铁都是电气化铁路,不依赖石油资源,对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十分有利。在环境保护方面,高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最低,高速列车不仅消除了有害气体排放,而且采用真空密闭式集便器,对沿线几乎没有污染。

  高铁大大节约了社会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高铁使广大旅客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生活,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时间效益。随着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高铁节约的社会时间价值也会大幅度增加。据测算,在全社会货物运量中铁路货运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

  高铁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了新领域。高铁已成为目前中国能够实现成套技术输出的产业,为中国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中国高铁的强大示范作用,提升了世界对高铁的认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高铁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凭借高铁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中国与老挝、泰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签署了高铁领域合作意向书或协议,有些重大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与缅甸、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达成了合作发展铁路的共识,有的合作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随着高铁逐步成网,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深广。高铁以其巨大的速度优势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不仅会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而且必然会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中国铁路当前的发展,而且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记者 周伟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