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从数据看2011中国经济走势 步入"自主增长"轨道

2011年01月21日 09:0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20日正式公布。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但在四季度扭转了增速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全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转变发展方式仍待实质突破,2011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考验。

  经济步入“自主增长”轨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创下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前三季度增速逐季回落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达到9.8%。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苗头,也避免了大家担心的‘二次探底’,正向自主增长的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企稳向好,2010年是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正逐步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已初步在市场基础上实现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

  “十一五”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长,而物价的年均上涨率为2.9%。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这样的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是历次五年计划中的最佳搭配之一。

  2011年经济走势又将如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说,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主要是因为消费等内生动力恢复。2011年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在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和出口增速可能回落的情况下,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速预计达9.8%左右。

  “恶性通胀”难出现

  如果说经济走上稳定增长之路是一“喜”的话,那么较大的通胀压力就是当前经济的一“忧”。

  如外界所料,一路连续上涨的CPI在2010年11月份“破五”之后涨势略缓,12月份同比涨幅回落到4.6%,但这并不足以打消人们对通胀压力的担忧。

  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的回落,主要来自蔬菜等食品价格涨幅的回落。在央行连续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后,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坦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暴涨、热钱流动,加大了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国内工资在上涨,资源价格在上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也不小。

  “控制通胀压力是眼前最急迫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晶认为,2011年应对通胀压力首先还是要控制货币信贷的总量。此外,资源价格改革要渐进,要加强资本管制。

  由于对经济减速的担心消除,不排除未来政策紧缩的力度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唐建伟说,预计今年上半年可能出现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三率”携手上行控制通胀的局面。

  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在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时,把“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放在首位。

  “转方式”期待实质突破

  如果说物价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近忧”,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则是“远虑”。尤其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关系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2010年中国经济调结构取得了积极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了6.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近年来少见;外贸顺差规模连续第二年缩减,2010年下降6.4%;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2%。此外,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增长16.6%,增速比上年加快了8.9个百分点。

  然而,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期待相比,调结构、转方式仍亟待实质性突破。一些地方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中,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然提出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等高增长目标。

  “今年还是要适当让速度保持平稳状态。这样才能有精力抓结构调整,也才有能力把物价总水平控制住。否则,不但物价控制不住,结构调整又要贻误重要时机。”姚景源说。

  “调整结构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是为了长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充分发挥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祝宝良强调。

  正如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结束时所强调的那样,2011年必将是一个转变和变革之年,相信2011年将看到转变的希望,收获变革的果实。 记者 刘铮 任芳 王希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