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11年将再增4715公里 中国高铁版图初显雏形

2011年01月24日 16:2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四纵”高铁线今年有望通车

  京沪高铁:北京—天津—济南—蚌埠—南京—上海

  京港高铁:北京—石家庄—武汉—广州—深圳—香港

  京哈高铁:北京—沈阳—哈尔滨

  沿海高铁: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深圳

  核心提示

  2011年,京沪、京广、京哈都将开通高速铁路,中国高铁将初步成网

  今年内实现高铁购票电子支付,并进行网上订票、电子客票和VIP旅客服务试点

  “十二五”铁路新建里程和投资规模将超过“十一五”,其中50%新建线是高铁

  1.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

  已开通的新建高铁项目遍布18个省市,有效缓解了铁路“瓶颈”制约状况

  “这高铁建得真快,嗖地一下,您看中国多少条啊!听说明年北京到深圳就开通高铁了,那不就等于去香港才8小时,太快了!这坐着火车、哼着歌出去旅游,比坐飞机、自驾车可舒服多了!”出租车司机李荣华说起高铁滔滔不绝。

  其实,李荣华说错了,说慢了。这条北京到深圳的高铁今年就将开通!

  今年,包括京沪高铁在内的众多长大高铁干线将贯通,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初步形成覆盖面更广、效应更大的高铁网络。

  2010年是大规模高铁建设逐步进入收获期的一年,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铁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是运营里程、运营速度还是建设速度,均居世界第一。

  打开中国地图进行高铁搜索。即便不包括既有线提速后的高铁,5149公里的新建高铁已经遍布了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吉林、海南18个省市,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高铁的开通运营促进了铁路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有效缓解了铁路“瓶颈”制约状况。

  以武广高铁为例。“武广高铁在全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区段形成了一条运能强大的旅运通道,困扰多年的既有京广南线运输能力紧张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武汉铁路局客运处处长戴江南介绍,2010年春运期间,武汉至广州间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了17.5%,“一票难求”的情况大为改观。

  高铁还为既有京广线腾出了货运能力。仅2010年前5月,湖北省经铁路发送到湖南、广东两省货物同比增长20%,增幅之大创历史新高。“武广高铁开通以来,湖北往南方货物运输通畅多了,以往省内不少企业反映到广州方向货物运不出去,心里非常着急,现在这种呼声几乎没有了。”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运输协调处处长黄志敏感触颇深。

  高铁的开通还带动了沿线消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京津城际开通后两年多来,日均旅客发送量由开通初期5.5万人增加到目前6.9万人,增长25.5%,京津两地异地置业、异地工作、异地消费的群体逐渐增多,“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现在坐京津城际去天津,比在北京市内逛街还方便,还快,何乐不为?”北京旅客张毅卓现在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几次天津。

  “与飞机相比,高铁乘坐更便利、发车密度更高;与汽车相比,高铁历时更短,更舒适。高铁改变了人们传统概念中城市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心理距离,而且这种同城效应还会增强。”中国铁道协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纪嘉伦说。

  2.

  今年高铁将开通哪几条线

  京沪、京广、京哈三条高铁今年运营,“四纵”客运专线中仅剩厦深一段仍在建设

  “今年6月京沪高铁就要开通了,以后再也不用为春节回家买不到火车票发愁了!”在北京工作的无锡人苏仲伟,每年春节回家首选京沪线T109次列车,不过常年是“一票难求”。“有了京沪高铁,回家探亲的频率绝对提高!”

  像小苏一样期盼高铁从家门口经过的人还有很多。今年是中国高铁初步形成网络的元年,中国高铁运营版图将是什么样呢?

  从北京出发,由中部而下,沿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一路向南驰骋,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届时,北京到武汉、北京至深圳的列车旅行时间分别缩短为4小时与8小时;

  从北京出发,向关外挺进,沿京津、津秦、秦沈、哈大高铁,一路向北飞奔,京哈高铁纵贯东北三省。届时,北京至沈阳、哈尔滨的列车旅行时间分别为2个多小时和4个多小时,哈尔滨至大连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由9个小时缩短为3小时左右。

  从北京出发,自东部而下,沿京沪、沪杭、杭甬、甬台温、温福、福厦高铁,一路向南穿梭,沿海高速大动脉基本成型。届时,北京至上海只需4个多小时,北京至厦门的时间则不足8小时。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