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11地方两会:转变成为地方共识

2011年01月27日 08:4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当前,重庆、西藏、河北、福建、甘肃等20多个省(市、区)两会陆续召开。各地在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纷纷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目标普遍放缓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大部分省区纷纷调低GDP增速。“十一五”期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由3984亿元增加到9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7%。在“十二五”规划中,该地区生产总值调低为年均增长10%。

  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十二五”时期调低为年均增长12%。2010年,河北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11.7%。根据规划,2011年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未来5年年均增长8.5%。四川省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6700亿元,增长15%,2011年生产总值目标调低为增长12%。山西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700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预期增长调低为12%。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将GDP增速目标降至个位数,充分显示地方政府淡化规模总量目标,强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决心。北京提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未来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1个百分点。广东提出GDP年均增长8%的目标,相比“十一五”期间增速明显下调。上海淡化规模总量指标,强化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导向指标,GDP目标年均增长8%。2010年,浙江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过去5年平均增长11.8%,2011年预期增长目标为9%,今后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各地调低GDP增速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因为中央逐步淡化了对GDP考核,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GDP增长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全面。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人类发展指数包括环境、健康、教育等指标,而这几项指标恰恰又是我们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今后对这些方面的考核分量应该加大。

  节能减排

  成为发展重要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成为绕不过的考核目标与约束指标。在各地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节能减排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推进”、“毫不动摇”、“坚决杜绝”等词汇不断显现。

  例如,西部地区的宁夏,在今年工作安排中强调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突出抓好83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继续实施10件环保实事”等。此类细节,在河北、陕西等省2011年工作部署中也有体现。如河北强调“对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1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全程监控。”陕西要求“继续抓好200家耗能大户和100个节能项目”,“6月底前将全省煤矿企业从522家减少到120家”,“年内所有县城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建成投运”。

  部分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目标。如,重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力争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安徽省在今年的工作目标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

  东部的上海将注意力转移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能源管理上。如新建高标准节能建筑60万平方米,对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的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国家重大天然气项目配套工程,健全节能市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全面贯彻实施前置性能评制度,探索节能减排市场交易试点。

  【专家点评】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节能减排,不单是降低能耗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从更深层次上看,减的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减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重阻力。从各地举措可以看出,一方面,“减法”是必须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让经济从根儿上绿起来。一方面,“加法”是高效的,探索节能减排市场交易试点,将为节能减排增添更高的“技术含量”。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