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当下媒体关注的焦点,报刊网络上关于春运的报道连篇累牍,“摩托军”千里走单骑、“裸奔哥”为票讨说法,无不道出了出行人的诸多难处和辛酸。
客观而言,现在我们的春运出行条件跟过去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路网越织越密,车速一提再提,动车、高铁“齐步走”、“大步走”。但对于那些裹着棉被带着马扎冻一宿排队买票,万般艰辛挤上车却只能“金鸡独立”、差点被挤成照片的人们来说,中国交通这些年巨大的建设成就却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为什么在春运上体现得不那么明显呢?
此中确实有特殊的国情因素。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春运时节短时间内的集中客流,数量庞大到超过很多国家的总人口之和。另一方面,回家过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刚性需求,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拦不住回家的脚步。即便是那些已经在异地他乡安家立业多年的游子,不回到大家庭中过年也总觉着缺少几分团圆的年味儿;加之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进城务工人员剧增,过年的潮汐效应尤其明显。在春运短短几十天内,28.5亿客流突然加载在现有交通线上,相当于将全体人民“搬运”两次,其中很多还是超长距离的“搬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特殊的国情、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发展阶段,首先折射出的是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当然,如果一味追求提升运力,完全按照春运的要求大建基础设施,那么春运过后势必将造成长时间“跑空车”的浪费。此外,社会资源和地区发展平衡的过程,也不可能像人们企盼的那样尽善、尽美、尽快,许多事情还需要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春运是一个系统概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复杂性,因此,单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去认识春运、评说春运,都会有盲人摸象的效果。
在正视特殊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同时,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多听听人们对春运的批评和抱怨,有必要最大程度地把铁路里程、动车速度这些光鲜的数字化为普通国人的实际感受。比如,“黄牛”现象目前虽然有所好转,但远未禁绝,年年打击年年死灰复燃,原因何在?再如,近年中国高铁成就斐然,里程和时速的纪录不断刷新,在运力较大提升的同时,如何合理配置、科学利用这些运力?还有票价问题,春运关乎民生,有关部门在这时候只顾赚钱显然有违民心,如何让老百姓以承担得起的价格来享受交通发展成果,也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各相关部门都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以实效取信于民,人们才能对缓解春运难保持信心。
靳秒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专题:春运2011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