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有关部门获悉,全国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近两年来,已在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共发现“小金库”逾4万个,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1月29日京华时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又见查处“小金库”成效显著,固然,这说明“小金库”治理工作上是认真的;是常抓不懈的,但是除了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外,小金库在套取资金、违规收费、虚列支出的资金来源上;发放福利、公务接待、贪污私分的资金去向上,都似曾相识。那么,“小金库”何以在年复一年的治理中还能“崭露头角”?
除了利益驱动外,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零容忍的制度约束,监管疲软,处罚不力。往往在处理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设立和使用“小金库”者只是领了行政处罚,或者干脆单位受到处罚,责任官员毫发无损,只有够上违纪和犯罪才对个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和移交司法机关。显而易见,没有零容忍制度跟进,“小金库”还会如约而至,一如割韭菜般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设“小金库”者官帽依旧,甚至还执掌着公共财政各路资金的“大金库”,民众如何放心与安心?
零容忍的第一要义是公开。在将政府部门各种名目的“私房钱”纳入国库统一监管、推行“费改税”减少直至取消行政性收费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监督财政预决算,既是公共财政回归“公”字原旨的应有之义,也是防范和遏制包括设立“小金库”在内的各种财政违规行为的明智选择。近年来,公共财政放置于“金鱼缸”中逐步走到台前,但仍有一些部门以公众看不懂为借口推诿和阻挠公开。要想让主人细审公仆如何花钱,花什么钱,就必须以制度来护卫“阳光财政”。一方面不仅仅是财政部门,所有政府部门都必须将账本打开。还权于民,把监督权交给民众,公共财政的监督就会“柳暗花明”,“小金库”就会变得胆小起来。另一方面,人大监督公共财政不仅要常态化,而且要高调,让官员捧着账本到人大来接受询问或质询,要问出汗来,交出“娘家”来。这既是对纳税人的尊重与敬畏,更是对自身小心翼翼做好“守夜人”职责的回应。
如果说零容忍是“毛”,那么,公开就是一张“皮”。没有公开就谈不上零容忍。而公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仅要鼓励公众在监督过程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直接向管钱用钱者提出质疑,更要激励他们勇于举报,将包括“小金库”的违规违法行为打出原形。在妥善保护好举报人权利的同时,全面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按照查实的“小金库”金额一定比例给予举报人奖励,奖金上不封顶。
零容忍的第二要义是问责。设立“小金库”不管其违规的程度如何,造成的后果如何,没有良好的动机,只有滥用公权的痕迹与权力自肥的嫌疑。因此,查到一个,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对主管领导一律摘下乌纱,还要公开曝光,向纳税人致歉,并依法依纪作出相关处理。对设立“小金库”的处理只有比摘官帽更重的,而绝对没有查出“小金库”,仍然让其责任人或领导还管着“大金库”的事。同时严查“集体腐败”,让蚕食“大金库”者无一不付出应有代价,以防止“肉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没有严肃的问责,公共财政就是一本糊涂账;没有切肤之痛,“小金库”的诱惑始终大于违规的成本;没有零容忍的处罚,治理“小金库”就难以走出“割韭菜”的怪圈。
文/梁江涛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