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所受的热烈追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艺术品投资过去是小宗市场,但“份额化交易”把很多中小投资者也吸引进去,“玩的人多了,大都冲着艺术品升值而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不过,他认为,这类交易大多属于“投机”,风险很大。
董登新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投资渠道的匮乏。“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财富快速膨胀的时代,民众对财富有一个保值增值的需求,但是目前实际存款利率为负,股票投资风险大,房市又受到调控,闲散资金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
“份额化交易”的创新,正好将部分游资吸引到过去相对冷门的艺术品投资。董登新认为,如果实现了投资多元化,或许就不会出现像过去炒作大蒜一样的现象。
不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黎展华指出:“凡是涉及金融交易的,都有投机风险,但是文交所推出的‘份额化’交易是一种大专业的参与,经过评估公司和专家的鉴定认证,真伪有保障。此外,相对于场外交易,交易所的交易操作更加规范,公开和透明,投资者保护更加到位。”
黎展华认为,艺术品从长期来看,升值空间是很大的。“翻十倍、上百倍都是常见的。”最近9年来的统计也显示,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的作品每平方尺价格分别增长了8.18倍、5.48倍、4.73倍、9.65倍和8.25倍,作品升值的幅度惊人。
尽管艺术品投资前景诱人,但不可忽视的是,与股票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或者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不同,文交所交易的“份额”对应的却是特殊的,难以标准化的艺术品。“份额”的价值来源于蕴含在艺术品物化表现的艺术价值,较为久远的文化艺术品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与普通商品的价值实现方式不同,艺术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
■前景展望
关键是确立行业标准
作为国内艺术品金融化的倡导者之一,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筹建人之一彭中天,如今终于看到艺术品份额化这个概念变成了现实。他曾多次呼吁在金融和艺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两者能够充分对接。
黎展华也认为,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推动书画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财板块,无疑是一件好事。
“以前是卖方市场大,买方市场小,比如拍卖会、展会、文物商店和私下交易等‘点对点’的方式,都有很大局限性,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参与度并不高。”黎展华很乐意看到“份额化交易”这种创新,“比如徐悲鸿的名画,几百万元一幅,一个人投资吃不消,但是通过这种交易,你还是可以拥有徐悲鸿画的一条‘马腿’,各取所需。”
董登新认为,虽然份额化交易提升了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但艺术品的收藏功能却大打折扣,对真正的艺术创作也没什么实质性作用。“商业和艺术是难以两全其美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和实体相结合,嵌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
“在文物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中,特别要警惕将艺术品过度向金融延伸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反应。”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担忧,过分强调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那会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割裂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让艺术沦落为金融炒作的工具,到头来市场泡沫产生,艺术消费低迷不振,得不偿失。
不过,黎展华表示,在文交所上市的文化艺术品,都是经过权威专家精挑细选的一类艺术品,商业化还远远没有达到阻碍艺术创作的程度。“关键是谁来监管的问题,如果能够让投资者保持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对文艺的发展还是很有益处的。”
此前,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文化产权的交易,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信用和能力,以保证交易过程中不出现问题。“文交所必须提供足够的保障力量,具有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否则所有的交易设计都是空谈。”
然而,中国的文交所要走的路还远不止这些。“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实现文物艺术品等文化产权的份额化交易,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确立行业标准。”彭中天表示,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各地陆续就开始进行实践,包括深圳、上海和天津的“艺术品份额化”试水。
与此同时,有人担心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对传统的市场会带来负面或者更多的冲击。对此,市场人士认为,传统艺术品的交易市场需求很大,但交易的方式比较简单单一,还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这种庞大的需求,文交所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一些市场空缺,而且更为规范和透明。
■背景
国内已成立数十家文交所
事实上,天津文交所的创新并不是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第一例。2010年7月,中国首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 杨培江美术作品”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售完成。截至1月28日,最初以2000元一份发行的杨培江作品,已经涨到了3200多元,虽说半年涨幅可观,但实际交易量并不大。去年12月,深圳文交所又推出齐白石、傅抱石的两个资产包,借助大师名气以及刚上线运营的网上新系统,交易相对多了。
2010年5月14日正式开业运营的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国内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首吃螃蟹”者。不过,运营半年多后,最初想象的火爆场面并未出现。“我们在这方面极为谨慎,但求平稳探索,不求过快扩张。”深圳文交所相关负责人胡浩向记者表示。
去年12月12日,上海首份艺术品资产包也应运而生。国内第一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上海版权交易中心联合推出“艺术品产权组合1号黄钢艺术品”。据了解,“艺术品产权1号”主要集中于中国当代艺术家黄钢的“红星和箱子系列”,以及“经版菩提树系列”等代表作,发行额度为2500份,单份份额发行面值为1万元。此次推出艺术品资产包虽谈不上创新,但也是紧跟市场步伐。
而致力于文化艺术品“份额化”、“电子化”交易的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于去年11月获得河南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的批准成立,预计今年6月正式开始交易。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已经有数十家,包括去年11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的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以及正在紧锣密鼓筹建,并将成为国内最大文交所的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至此,文化产权交易所同业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人士表示,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南方日报记者 高国辉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