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挂出消息称,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通知》事无巨细地对国际会议的总量、规模、预算,甚至招待标准等都做了非常系统的指示。由于经济论坛在“在华国际会议”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如达沃斯(中国)论坛、博鳌论坛、上海国际金融论坛等,因此消息甫出立刻引起了专业人士及不少经济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报记者昨日跟各方接洽但都未取得相关论坛组委会的回复。但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规定对这些论坛的影响不大。
近两年,中国会议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国际会议更是逐渐兴起,专家指出,随着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春风”,各路人马都开始借机搞起了国际会议,其中诸多不恰当的操作手法不仅浪费了各级财政,更可能为国家形象带来损害,扰乱整个产业的发展链条,此次通知正是剑指此类现象。业内人士也希望借助《通知》的规范,能够改善业内国际会议重数量,缺“品牌”的尴尬现状。
国际会议“乱象”频出数量不少攀比盛行
整个通知从8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国际会议提出要求,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凡不符合规定、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一律不得举办或承办。
通知对国际会议的主题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以国内议题为主的国际会议,除有专门规定外,应先按照国内会议报批和管理,再就涉外事项按规定报批。”
“以上所提的两个现象确实是当下国际会议的一种乱象。”对此,国际会议在线网的金经理就向记者表示,“很多会议讨论的主题不清,往往在某一时间反复就一个话题反复讨论;还有的,本来是国内议题,在座的外宾人数就2到3人就打起了国际会议的名头,赚人眼球,按照国际惯例,参会外宾人数要在20%到30%以上是国际会议的起码标准。”
而针对《通知》中明令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金经理也表示很有感触,他身在北京办事处,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国际会议打着高级官员出席会议的名头来为自己抬高身价,“有的到会一看,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而且还很容易形成攀比,从而弱化了会议本身应该起到的意义。”
背后隐含财政绑架风险学者呼吁警惕浪费
以上内容在财政学者看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形象,更事关整个财政秩序。“我就知道现在有一种做法是‘财政绑架’,”省财厅科研所所长黎旭东对于许多地方喜欢办会议,尤其喜欢邀请官员参会背后的原因非常清楚,很多地方举办所谓的国际会议,也就是为了迎合一些地方的宣传需要,“这样就好邀请一些官员参加,从而绑架财政分担成本。”
《通知》中对国际会议有着明确的财政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得到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
“这都是应该履行的财政要求,按照一般规章理应如此,现在拿来强调正说明有些地方做得不是那么到位,”黎旭东认为,“目前在运作的正规的国际会议,都会在事先做好审批,一般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运作,涉及财政的,也会有相应的预算,不会出现临时问政府要钱的情况。所以越是临时张罗的国际会议,越会在财政上出现‘倒逼’现象。”
广东商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姚凤民也分析指出,“许多国际会议内容空洞,效用太低,确实是一笔财政浪费,政府在开办国际会议时也应对会议主题和效果做一个充分的评估和考量。”
不少人对《通知》中规定的“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这一条颇为留意。“我希望看到即使是博鳌、达沃斯论坛这样的品牌论坛,也能得到更好的管理,不断提升论坛品质,成为一个榜样。这才是一个良性机制。”有专家明确指出。
在华国际会展方兴未艾不缺数量缺品牌
而在现在的市场上,除了一部分是由财政拨款举办的国际会议以外,还有大量的国际会议是由企业或者中介机构自筹资金举行的。会展产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根据第二届中国国际会议产业周报出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的大型会议不少于15万个,仅国际会议就有7万多个。每年国际会议产值为2800亿美元,而大型会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以厦门、杭州、成都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明确提出了发展会议产业的规划和具体措施。
2010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第五届中国骨科学术联会(COA)国际学术大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微软技术大会和甲骨文全球大会等大型会议的成功举办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会议城市、会议主办者、会议酒店等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开始打造更多知名会议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而财政部这一规定的出台是否会为“会议产业”带来影响呢?
对此,金经理表示,根据他对通知的理解,该《通知》对于行业进行规范,是一个好事,“在国际会议中,盲目邀请国家政要,对于不成熟的商业团体来说,往往有不可控制的风险,在此做出限制有益无害;同时通知也要求了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运作,而不是贪大求全。”
在他看来,《通知》中要求“避免片面追求参会人数。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这一原则也正是他们这一行业应该做到的,“与其做一些名不符实的会议,不如引入国外的一些成功的国际会议品牌。”他在业务中感受到,其实中国真正的国际会议品牌还是太少了。而在引入这些知名会议的过程中,大会方也会对承办方提出各种软硬件要求,“这些都做到了,其实你也就达到要求了。”
对此,黎旭东也表示,他并不反对国际会议的发展,在他看来,广州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高端的国际会议还是太少了。”只是,对于一些大而无当、盲目追求宣传效应的会议,他认为不开也罢。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