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内地CPI同比上涨4.9%,较去年12月份的4.6%有所上升,但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测的5.3%。(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电 CPI低于预期 中国“抑通胀”仍须加力
中新社记者 周锐
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内地CPI同比上涨4.9%,较去年12月份的4.6%有所上升,但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测的5.3%。
考虑到南冻北旱天气和春节消费热潮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1月份的价格水平将能大致“标示”出2011年内地CPI运行过程中的高点。
此番CPI未超5%,再加之统计局调整权数构成后,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力有所减弱。一些担心更严厉紧缩政策出台的投资者们着实松了口气。内地股市昨日“提前”庆祝,沪综指大涨2.5%,至近两个月新高。
但从今天公布的数据来看,推动物价过快上涨的许多内外部因素并未消除,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1月份,内地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5.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0.9%,鲜蛋价格上涨20.2%,水产品价格上涨11.1%,鲜菜价格上涨2.0%,鲜果价格上涨34.8%。
虽然在CPI新的权数构成中,食品降低了2.21个百分点。但在大量居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中国,社会对食品价格上涨高度敏感的局面短时间里不会改变。
2010年12月,内地CPI之所以能够从11月5.1%的高位回落至4.6%,一方面得益于官方一系列“稳价安民”的举措,另一方面,是因为秋粮“七连增”在手,人们“心中不慌”。
而如今,北方冬麦区的旱情已对夏粮丰收造成威胁,鲜菜、肉禽等价格更是连续数月维持上涨态势。若食品价格持续高企,通胀预期必然水涨船高。
面对“蒜你狠”、“豆你玩”等游资炒作带来的价格飞涨,官方增加供给、打击投机的一系列行政手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产品涨价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若持续低位运行,将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让供求关系更为紧张。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决定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以确保今年粮食生产。有专家表示,官方还可以考虑加大对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补贴。
在供给问题之外,回收流动性同样需要继续“攻坚”。
内地近4个月来已3度加息,并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9%这一历史新高。尽管银根步步紧缩,但央行今日公布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月份,内地人民币新增贷款就已突破万亿。
与此同时,翘尾因素、气候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推动CPI上行的因素也正虎视眈眈。因此,尽管1月份CPI涨幅低于市场预期,但中国仍须继续加力,打好防控通胀“攻坚战”。
参与互动(0) | 【编辑:唐伟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