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城市“菜篮子”调查 少了本地菜价格上涨难遏止(2)

2011年02月18日 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国城市“菜篮子”供应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菜篮子”内涵上与当年已有很大区别,不再仅仅是市郊种菜用以保障本市城镇居民需求,而变为依靠蔬菜基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区域性和跨区域的市场流通来保障蔬菜供应。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百姓蔬菜消费要求提高、蔬菜产销市场化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供应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种植区域向远郊扩散、种植结构向专业化发展、日常蔬菜供应保障主要依靠全国市场流通等新特点。

  菜地已变成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级差已成为征用原城郊菜地的重要动力,出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1988年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市郊开辟蔬菜种植基地,为解决本地蔬菜供应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前的不少城郊菜地被征用,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在广西南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近郊常年高产蔬菜基地被征用和占用面积达80%以上,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按照南宁市区200万消费人口计算,近郊常年菜地应保持在8万亩以上,才能保证市区蔬菜供应的平衡,但目前南宁市近郊常年菜地只有1万亩左右。

  另一些大城市的蔬菜种植面积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但种植区域逐步转向更远的郊区县。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贵生介绍,与1980年相比,目前西安市人口大约翻了一番,但蔬菜种植面积是原来的4倍,蔬菜总产量是原来的6倍,只不过种植区域不断向远郊区扩散。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级差已成为征用原城郊菜地的重要动力,出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办香王村,从1995年到2005年,1000多亩耕地基本都种植蔬菜,主要供应西安城区。2005年以来,由于西安地铁纺织城站建设、西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目前所有耕地已被征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香王村看到,原先的菜地已变成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在当地种菜30多年的菜农王社宁说:“我们原先的菜地,对农民来说收入比较可观,种植西红柿每亩每年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菜地用于城市建设征地开发,一亩地可以卖到将近100万元。征地拆迁以后,村民暂时拿了一笔钱,有的户能拿到70万元,但以后没条件再种菜了。”

  18万农户基本上都种蔬菜

  蔬菜采购商吕红友说,在西宁,夏天可依靠本地和邻省甘肃满足蔬菜供应,但受气候条件影响,冬天种菜困难,即使用大棚在市郊种菜,也面临成本、技术、质量等多重问题,只有依靠彭州、山东寿光等优势产区的蔬菜基地。

  城郊菜地减少的同时,一些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地区在市场化环境下发展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蔬菜生产基地。

  成都下辖的彭州市距成都市中心25公里,目前已成为全国5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彭州市委常委尧敏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彭州的蔬菜产业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早已没有什么“菜农”的概念了,农民种什么由自己决定。

  蔬菜生产基地的发展,为城市“菜篮子”提供了货源,也给菜农带来了收益。尧敏双说,彭州现有农户18万户,基本上都种蔬菜,农民年人均蔬菜销售收入2.6万多元,并逐年提高。蔬菜生产基地的扩大,既服务了城市,也富裕了农民。

  大量的品种要靠外地供应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以往蔬菜生产、供应的季节性特点已有了根本改变,人们一年四季对所有蔬菜品种都有消费需求。依靠全国流通已成为保障城市“菜篮子”的新趋势。

  西安市农业委员会种植业处副处长徐克龙说,作为北方地区,西安每年生产的蔬菜总量自给率达到了130%,但存在季节性的供应矛盾和品种的不足,在每年一季度,西安市本地蔬菜供应量只有全年的11%,消费主要依靠外地供应,而在二、三季度西安郊区县的蔬菜又大量供应外地。从蔬菜品种上来说,西安的消费者一年四季需求的蔬菜品种80多种,而西安以及陕西省内能供应的只有一半左右,大量的品种要靠外地供应。

  成都市商务局局长郭启舟说:“现在的城市‘菜篮子’,是通过市场流通来保障,例如成都的白菜就大量来自甘孜州,马铃薯、萝卜大量来自凉山州,各地利用自己的气候、地理特点从事不同种类的蔬菜生产,在季节和种类上相互补充、调配。”

  彭州市委常委尧敏双认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内涵上与当年已有很大区别,不再仅仅是市郊种菜用以保障本市城镇居民需求,而变为依靠蔬菜基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区域性和跨区域的市场流通来保障蔬菜供应。

  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贵生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展,大中城市近郊区蔬菜面积减少是必然趋势,还可能加快,现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是,大中城市确保蔬菜供应,既要依靠全国市场,又要立足本地供应,应该在远郊区县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提高本地蔬菜的自给率。

  业内人士建议:

  应构建“生产地”与“销售地”的直接对接

  由于蔬菜种植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而市场需求也对蔬菜供应的质量和种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于北方很多城市来说,蔬菜供应很难靠本地区生产自给。业内人士认为,不妨大力发展区域化蔬菜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生产地”与“销售地”的直接对接。

  西安新桥农产品交易市场顾问郭俊杰说,在“全国大流通”的蔬菜供应模式下,蔬菜从农民地头销售,到两级批发,再到终端零售,一般要经过4次装卸,还要经过长途运输,在此过程中,腐败、蒸发、散落的蔬菜损耗平均在30%左右。如果遇上恶劣天气,蔬菜的损耗会达到90%以上,菜价极易在短时间内出现“飙升”情况。这就需要在“生产地”和“销售地”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对接关系,以实现点到点的供应,不仅可以最大压缩中介环节,也可以根据需求实现蔬菜的精加工,以提高蔬菜运输的效率。

  目前,北京市场蔬菜供应96%就是靠外地供应,每天需要2000多万公斤的蔬菜供应量。从北京市商务部门的监测结果看,近期北京的蔬菜上市量每天都达到2100万公斤以上,总量供应充足。其重要经验就在于,北京市商务委曾多次组织北京主要农产品批发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赴新疆、内蒙古、海南等地,与当地生产骨干企业开展洽谈对接活动,做好果蔬产销衔接工作。据了解,目前全北京市6家大型连锁超市已与全国110多家农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长期在四川彭州蔬菜基地采购的青海西宁蔬菜批发商吕红友对记者说,由于他长期在彭州和西宁之间做蔬菜采购销售,已经建立起直接的良好合作关系,即使在运输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运到西宁的蔬菜成本也要比西宁郊区冬季大棚生产出来的蔬菜成本要低。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说,通过合理的蔬菜价格让生产者得到合理的收益,是稳定大中城市蔬菜供应的关键。但政府需要关注的是,消费者购买蔬菜的较高支出,应该传导到生产者,而不是主要让流通环节获益。为此需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种植者更多地受益。

  长年专职分管蔬菜产业的彭州市委常委尧敏双建议,产销紧密对接之后,可以在销售区的土地出让金中切出一部分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生产地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还可以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在市场蔬菜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价时,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助,以鼓励生产区进行蔬菜的长年连续种植,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的稳定。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