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决定从2月24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二次上调,也是去年以来第八次上调。本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再创历史新高。加上此前的几次加息,货币政策向紧的趋势更加明显。
虽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够直接冻结资金,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量,起到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作用,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实体经济正常的资金需求构成不利影响。
笔者一直认为,调整信贷结构是改善流通中现金分布格局、减少富余现金对通胀和资产泡沫助推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从近几年新增信贷资金的布局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60%以上,加上银行对大型国有企业格外照顾,真正流入到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资金非常有限。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如果银行的信贷结构得不到有效改变,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矛盾将更加尖锐,面临的资金压力将更大,日子将更难过。所以,在利用收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同时,如何调整信贷结构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的课题。一方面,新增贷款必须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另一方面,存量贷款也要调整和优化结构。只有这样,货币政策收紧的负面影响才会降到最低。
而要做好信贷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很显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不在实体经济,而在城市建设。必须承认,地方政府也关心实体经济的发展,但立足点多为招商引资,争取大项目的引进。一旦项目进驻,也就大功告成了。地方政府更关心的是城市建设,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直接载体,开发商则是间接载体。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货币政策趋紧,但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一点也没有放松,步伐也一点没有放慢,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货币政策的收紧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并成为中央与地方的一次利益博弈。如何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将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抑制通胀起到关键影响。
在此基础上,还有两类资金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一是热钱,二是社会资金。如何防止热钱快进快出,对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也十分重要,有关方面必须加大对热钱进出的监控和监管。与此同时,由于这几年信贷资金投放过猛,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理想,房地产暴利过高,出现了社会资本退出实体经济的现象,一些闲散资金转向炒作农副产品、生活必需品,引起了部分产品价格的爆发性上涨。因此,引导社会资本重回实体经济,也是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重要途径。而这方面,虽然政策很多,但效果有限。这固然与民间投资者的等待观望、小心谨慎有关,但也与政府的引导手段、支持力度和对相关领域的放开程度有关。
总之,要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必须多管齐下,从各个方面控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因子,铲除其形成的土壤。
□谭浩俊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