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调查称企业舆情危机事件去年井喷 央企增3倍(3)

2011年02月22日 07:1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企业应对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指标。其一是应对时效。即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多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一旦回应时效性差,那么舆论的观点很可能早已被质疑观点所占据。

  其次是应对态度及应对技巧。我们一直提倡正式的发言人制度,以发言人为主进行回应是最理想的状态。还有就是应对效果。主要衡量网络声誉的修复程度,包括媒体和网民两个部分。我们通常是看企业对舆情危机进行回应之后,媒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民(意见领袖、大众网民)的观点,是否接受企业的回应,效果是否好等。

  新京报:报告中还有企业品牌损耗排行,这个损耗是如何计算的?

  杜登斌:这个排行仅是因为2010年重大舆情危机引发的对企业品牌的损耗情况的排行,并不是所有品牌综合评价得出的,是在2010年“出问题”的那些品牌中再做的排行。并且,排行仅仅是针对出问题的品牌,不代表整个集团公司。

  企业品牌损耗的计算方法是将事件的热度(事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结合事件中企业网络声誉损失值综合来看。

  企业应培养新闻发言人

  新京报:从2010年的企业舆情表现出的规律看,你认为2011年企业舆情领域会出现哪些趋势?

  杜登斌:2011年在企业的声誉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11年舆情危机的增长率将继续加大,今年一月份就出现了不下20个舆情危机事件。如果2010年成为舆情危机的井喷年的话,我们认为2011年可能成为行业潜规则的舆情爆发年。

  二、企业需要自我考量社会责任的承担,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意识。另外,企业也要考核其上下游企业(供货商)的环境污染问题,苹果供应链中一些供货商出现的员工中毒、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

  三、网络维权将进一步深化,随着新媒体应用的不断深化,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如惠普笔记本用户利用网络集体诉讼的事件将常有发生,因此企业要做好这一准备。

  四、明显的行业恶斗将逐渐消失,而隐形的商业打击行为则将继续存在。事实上炒作已成为一个产业链,不会轻易消失。

  五、第三方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企业中的工会这一角色将更加积极地扮演第三方的角色,值得企业注意。

  六、企业舆情应对人的一言一行都要规范注意,所有的网民都会热切关注。不可有过激行为。

  新京报:你认为2010年、2011年中,有哪些新因素在引发企业舆情危机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该如何应对?

  杜登斌:出现上述特点的最核心原因当然是互联网迅猛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抒发意见、表达情绪的核心阵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舆情传播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舆情应对应该按照分钟计而非小时计。

  我们建议企业建立常态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网络上有4亿网民在随时曝光各类问题,企业需要第一时间知道。通过合理的舆情判别机制,建立一套常态的舆情应对机制,什么级别的危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预警,这非常重要。

  其次,企业要培养好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还要在网络中找到朋友。网络中有很多意见领袖非常重要,他们常会主导网民对企业的看法。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网络上的朋友圈子,在舆情应对中将会非常有利。另外就是维护好与第三方的关系。

  央企处于舆情弱势地位

  新京报:这次监测室专门针对央企发布了一份舆情应对报告。为什么说央企的公众形象面临考验?央企的舆情应对与普通企业有什么不同?

  杜登斌: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央企在公众中的定位已经存在偏见了,核心关键词是“垄断”。第二个问题就是“冷漠”,最为典型的就是中石油在大连漏油事件中完全失声、沉默。有一种言论很有意思,央企的高管都是政府任命,因此他们都是只对上不对下的,无怪乎公众怎么说他们都无所谓,只要对上能够交代就行。

  第三个问题是“不信任”。这也是央企与普通企业非常大的一个不同,中国网民对央企已经形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情况,觉得央企是“哥斯拉”、庞然大物,内部总会有各种阴谋,很好的新闻也不被公众所信任。

  以上三个问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央企处于舆情的“弱势地位”。

  在应对上,央企首先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调整心态,在舆情中,央企是与网民面对面的、平等的地位。这是最重要的,要让网民感受到诚意。另外,就是央企需要有一个反复的应对,就是说要持续关注舆情在说什么,然后在已应对的基础上再行回应,让网民感觉到央企是在关注普通民众的,从而逐步扭转公众对央企的偏见。

 - 对话人物

  杜登斌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在线总经理助理,中国企业舆情应对与声誉管理能力研究报告、央企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指数报告、中国企业家网络声誉报告等课题负责人

  记者 阳淼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