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具体形式应当是,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显然,目前国有企业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
记者谢利“目前我们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上,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2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表示。
至于这一具体形式应当是什么,邵宁表述为,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显然,目前国有企业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
国企改革发展渐入佳境纵观20年改革历程,从初期推行企业承包制,到10年前实行企业改制和企业破产,再到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初步形成,乃至近年来对企业重组上市、引入市场资金和约束、企业重组优化,无论是国企改革的实践,还是对改革的认识,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邵宁表示,“十一五”期间,国企在改革中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全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6968.9亿元,同比增长32.1%;累计实现净利润8489.8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621.5亿元,同比增利1500.1亿元,增长36.4%。到2010年底,全部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上交税费总额14058.2亿元,同比增长27.7%,超过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
邵宁表示,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前一段改革主要取得了五方面的进展。一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实现了退出;二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彻底发生了改变,一些财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输血渠道被彻底切断,从而迫使国企走向市场,变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三是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初步形成,大量国企退出市场;四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企业经营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五是企业内部机制有所改变,“大锅饭”、“铁交椅”的情况有所变化。
未来改革将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革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不进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国有企业生存都难,更谈不上有所发展。”邵宁在回顾国企改革20年的进程时说,当初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其结构特征、管理体制、社会定位、职工观念与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完全没有关系。改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使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根据国家对国企改革的部署,下一步国企改革将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而国有大企业在面临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中,必须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央企核心资产大多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换句话说,央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独资企业,而是产权多元化的独立市场主体。
对此,邵宁表示,下一步将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第一,进一步收缩战线,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进一步推动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现在所推动的董事会制度。第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保证透明度,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第五,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改革,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
国企上缴利润还将逐步提高
针对当前社会上对于国有企业上交红利过低的置疑,邵宁表示,随着今后国有企业经营状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国有企业包袱基本上化解后,上缴比例应该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邵宁告诉记者,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2010年利润总额是1.1315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5621亿元。而去年国有资本收益测算值是600亿元,相比较来看,2009年同口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315亿元,增长幅度将近一倍,这说明“上缴的比率提高了”。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央企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5年翻了一倍。而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
国企改革初期,由于企业亏损面大,从1994年起国家停止国企利润上缴。近几年,随着国企经营状况好转,2007年开始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但征收比例较低,分为5%和10%两档。其原因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国有企业包袱还很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副业改制的问题以及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今年起,这一比例提高到10%和15%两档。
至于今后国企上缴利润将提升到何种水平,邵宁表示,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来说,最终比例“达到国内上市公司分红的平均水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谢利
)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