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通胀压力骤增 英欧央行加息“调门”渐高

2011年02月24日 07: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地缘政治因素令国际油价飙升,成为英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压力攀升的主要推手。

  英国央行2月23日公布的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该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以6:3的投票结果维持利率于0.5%不变。不过,该行首席经济学家戴尔新近加入了威尔和森坦斯委员的加息阵营,威尔和戴尔支持加息25基点,森坦斯呼吁加息50基点。同时,包括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内的该行多名高级官员也开始反复强调抑制通胀的紧迫性,市场对英欧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预期再度升温。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2日发布的名为《欧洲经济前景加重当地通胀应对困境》报告称,英国与欧元区日益加剧的通胀态势加剧了英欧央行货币政策决策难度。标普预计,欧英央行均可能在9月加息。

  英央行加息阵营“扩军”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货币政策委员会考虑了加息的可能,支持加息的阵营扩大,多数委员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期有上升风险,撤出刺激措施的理由增强;另一些委员认为,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加息的必要性随之上升;反对加息的委员则希望继续观察2011年初的经济表现,以判断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意外下滑的态势会否持续。会议纪要还显示,假如英国经济显露稳步回升迹象,本月反对加息的部分委员也将考虑支持加息。

  会议纪要公布后,英镑兑主要货币汇率全线走高。

  由于英国1月通胀率已涨至4%,较央行目标水平高出一倍。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威尔委员表示,目前进行小幅升息能迅速将通胀率降低至目标水平,且能避免未来大幅升息对英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不过,普森委员对此持不同意见。他22日指出,英国央行对2013年和2014年通胀预期过高,预计通胀率将降至2%的目标以下,如果现在升息,不排除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普森认为,受政府财政紧缩政策和家庭储蓄增多的影响,短期通胀预期的上扬不会推高英国国内工资及物价水平,当前市场对第二轮通胀的担忧过度。

  普森是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货币政策立场最温和的委员。自2010年10月份货币政策会议起,他一直投票支持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由2000亿英镑扩大至2500亿英镑,以刺激经济复苏。

  欧央行抗通胀立场坚定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抑制通胀的态度空前强硬。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卢森堡央行行长默施23日称,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欧洲央行需调整政策立场,并暗示该行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做好加息准备。

  由于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复苏程度不一,近两年内,该行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低位。1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达2.4%,首次突破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并创27个月新高。其中,德国通胀率升至2%,达2008年10月以来新高,比利时和芬兰等国当月通胀率突破3%。

  默施表示,超低利率仅应在经济长期增长乏力乃至负增长的情况下维持,当前,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趋稳,央行将“不可避免地对货币政策立场作出调整”。他还警告称,假如过久维持超低利率,可能将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此前,特里谢也称,保持价格稳定是欧洲央行的头号要务,“必须竭尽所能防止第二轮通胀的传导效应”。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荷兰央行行长魏霖克22日表示,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加剧,建议欧洲央行考虑升息。此外,他还指出,该行已持续9个月债券购买计划应逐步终止。魏霖克目前已成为接替特里谢出任欧洲央行下任行长的热门人选之一。

  此前市场人士预计,欧洲央行最早将于2011年底甚至2012年中期首次提高利率。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高层官员的上述表态已逐步为提前加息放出“口风”,该行3月货币政策会议可能将进一步强调抑制通胀的强硬立场。

  目前已有分析人士大胆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1年年底前加息两次。但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全球债券投资组合管理负责人斯考特·马瑟认为,此种预期过于草率。马瑟预计,假如欧元区成员国经济表现良好,欧洲央行最早可能在6月加息;同时不排除该行在美联储资产购买计划结束前,按兵不动的可能性。

  记者 陈听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