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审乳企生产资格 检验“三聚氰胺”能力被列入
中国乳业新一轮的“清洗”行动正在进行中。记者昨天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原定于3月1日,被重新审查过关的乳企才能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但截至目前,质监部门仅完成1/3乳企的重新审核,这一计划将顺延至3月底。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监管部门对这一轮国内乳企的重新审核,实则是对国内乳品行业的“清洗”,重新审核对乳企在生产、管理、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国家提高乳业生产进入门槛,预计将有二至三成加工企业退出市场。记者昨天从近期多个省份、自治区公布的清理结果中也看到,在此次“重新审核”中,多家乳企不过关,乳业淘汰赛已经开演。
重新审核乳企:国家借此整顿行业
据了解,去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曾发公告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规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现行所有获得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在提交能够证明其满足《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规定相关文书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31日前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至2011年3月1日起,凡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与此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布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并于公布之日起实施。
上述一系列新规定的公布,表明了国家加大力度、重拳整治国内乳业的决心。乳业专家陈渝指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市场,特别是婴幼儿奶粉领域,频频出现问题,国家欲借此对国内现有乳企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
据国家质检总局介绍,目前,生产许可证的重新审查工作正有序进行。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企业的重新核查工作。
“目前广东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广东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日前也向记者证实,广东对乳企的审查工作将延期至3月底。据省质监部门介绍,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乳制品企业首先要经过经济和发展部门审核是否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若乳企符合产业政策之后,再由质监部门根据2010年新发布的相关审查细则,进行重新审查。据悉,广东将有51家乳企进入重新审核的名单。
质检总局昨天表示,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依法撤销生产许可证。“质检总局将向社会公布重新审查结果。”
门槛提高:企业须具备检验三聚氰胺设备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监管部门目前正在进行重新审核、重发生产许可证,实则是对现有乳业的新一轮“清洗”。
记者从新的审查细则中看到,在企业采购制度审核内容中,新规定要求,企业的采购制度应依照有关规定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委托检验。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这意味着,国家对乳企的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再度提高。
“过去,国家规定,企业对婴幼儿奶粉产品的检测中有包括三聚氰胺项目,但没有要求企业自备检测设备,企业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或送检。”质监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时新规定要求,企业必须自己具备三聚氰胺的检测设备和能力。
上述人士还表示,按新规定,企业必须对婴儿奶粉产品进行全相检测,而以前则没有要求“全相”。这一要求,必然会使企业设备投入大大增加,“仅三聚氰胺检测设备投入就很高。”
昨日,广州飞鹤乳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公司在今年1月1日,获得了新的生产许可证。“这次新规对企业增加设备、能源硬件指标和专业人员配备等软件指标,都提高了门槛,为了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企业还新购置100多万元的设备。”该公司如是说。
效力显现:多省已淘汰一批不合格企业
乳业资深人士王丁棉指出,新的审核规定,以对企业需自备检测能力的规定为例,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存在的,“除了购买检测仪器需要投入之外,还要检测成本、检测人员培训、仪器维保等运作成本,有些小企业可能会因为投入大、成本高,而面临被淘汰。”
实际上,在这一轮“清洗”过程中,乳业的淘汰效力已经显现:
日前,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外公布了该省乳制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核清理的报告。该报告显示,2010年底,全省拥有78家乳制品企业,在此次审核清理后,有54家企业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行业准入条件,24家则因不符合上述条件将确定予以关闭,淘汰率达30.77%。宁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也对外公布第一批审核结果,33家已建成有生产许可证的乳品企业中,14家被注销生产许可证;12家企业符合产业政策,需要整改的有6家。
此次广东被列入重新审核名单的共有51家,然而据记者了解,广东有40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60多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广东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日前曾向媒体透露,有几家乳企向该协会表态说想自动放弃,原因是“投入太大”。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称,国家质检总局的此次整顿,理论上至少有一半企业是不符合要求的。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的企业,都会坚决依法淘汰、关停。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熊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