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2011年03月04日 09:4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调整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政治安排与民意的契合,契合度越高,改革和调整的动力越足。而政治倾向于民生,不仅关乎民众的财产福利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实际上也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终极意义的完整阐释。

  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昨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回顾去年工作时,贾庆林表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这一对于民生性质的三个层面的表述,既点出了民生是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也表明重视并改善民生,将是今后政治生态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两会所肩负的使命就更加重要,所要描绘的政策蓝图也更加长远。在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议题中,民生和社会管理无疑是今年、也是未来很长时间里分量最重的课题。而继续改进民生,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其实就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经济和社会总资源的良性分配和调整。

  这一调整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在于,在过去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主要集中投放于增长的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成绩有目共睹,并使得多数人已经受益,但是,随着“蛋糕”的做大,社会已递进至财富积累阶段,民生问题也由过去的能否满足温饱供应这一基本诉求,升级为财富能否持续积累。

  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在公共服务、社会总福利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标准,财富的可持续积累和公平分配面临新的挑战,由此部分地造成了贫富、机会的代际传承,以及民生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今天,这些问题已非简单的经济问题,同时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源头。

  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健康和较为持久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一定不能是排他性增长而是包容性增长,政治价值取向一定不能是狭隘的政绩取向而是民生取向。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课题之所以提出,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解答这一重大课题,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自我改进,更需要政治领域提供强大的政策和理论支持。这实际上要求的是政治内涵的深化和政策资源对于民生的全方位倾斜。

  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配议题取代增长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主要关注点,而在微观政策层面,新一轮的改革也已胎动。比如,以提高个税起征点为切入口的财税体制改革,准备加快推进的收入分配改革,对通胀的管理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对教育、医疗、水煤气电、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强化,对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的提升等等。宏观来看,这些改革既是对民众呼声的响应,也是制度跟进的新开端。

  通过改革强化民生早已是社会共识,这实际上意味着利益和财富的再调整。调整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政治安排与民意的契合。契合度越高,改革和调整的动力越足。而政治倾向于民生,不仅关乎民众的财产福利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实际上也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终极意义的完整阐释。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