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企业聚焦节后员工返岗率 求解“用工荒”

2011年03月07日 09:4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海信旗下十几个公司,春节后员工返岗率最低的也有95%。”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向记者介绍。此次全国两会上,不少企业老总都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为提高节后员工返岗率,在提高职工待遇、缓解劳资关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企业为何重视返岗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表示,企业保持较高的返岗率能减轻招工压力,缓解“用工荒”。如此关注节后返岗率,说明近几年来我国的“用工荒”越来越严重了。

  本地能就业,谁还愿意外出打工?

  厉以宁在2010年的一次调研中发现,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了。“在江西、湖南等一些省份,一些农民不愿再外出打工,而更愿呆在家乡种树、种蘑菇,自己创业。”他表示,一些省份在推进林权改革方面做得很好。他接触到一个湖南的农户,自己承包种植,把住在附近的20多个亲戚都招来做工,每人每月平均能赚2000元左右,只比外出打工少几百元。“本地就业,既能赚钱,还能跟亲人团聚,生活也安定,谁还愿意远离家乡,付出更大成本到城市打工?”

  “东部沿海一些制造企业的迁移潮也给中西部省份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委员说,很多中西部省份原来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劳务,现在在家乡也能就业,促使一些到外地打工的人回流。

  新生代务工者的自尊感也加剧了用工荒。厉以宁表示,新生代务工者知识面比较广,信息量比较大,他们在城市打工,总感到自己处在二等公民的位置,“转为城镇居民毕竟太艰难了。”

  周厚健认为,“用工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的供求价格关系。“简单的以工资薪酬作交易的雇主关系已经终结,企业要更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才能招来人、留住人。一线员工的问题除了收入和待遇,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获得的尊重感与幸福感。”

  “‘用工荒’就是‘技工荒’”

  “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工人,我们缺的是技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委员说。中国的电力装备水平算高了,但是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却不行,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做不出来。“没办法,我们只能用十几倍的高薪到日本、韩国去请他们已经退休的熟练技工。”

  厉以宁则认为,“‘用工荒’就是‘技工荒’。”他表示,沿海制造企业迁移潮必将促使企业加快技改、更新换代,这对新生代务工者的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吃能睡能干、简单付出体力就想找工作,这越来越不现实了。新生代务工者需要更多的技术、接受更正规的职业教育。”

  “中国没有建立起对职业教育的尊重,甚至有人有着深深的歧视。”泰安市东方计算机学校校长王元成代表说,一些学生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也要上普通高中,而一些职校能保证就业却招不满学生。“职业教育不被认可,熟练技工怎能不缺?”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代表也深有感触:“青岛港桥吊队的熟练工大多都是在岗位上练出来的,后备人才少。”他透露,为了解决“技工荒”,青岛港不得不自己投钱搞职业教育,对口培养技工。

  迫使企业升级换代

  贾康认为,“用工荒”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正在步向终结。“我们的劳动力数量优势在减弱。这逼迫企业升级换代,增加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他指出,中国企业要做到不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依靠其他的优势生长起来,迎来告别廉价劳动力的新时代。

  “‘用工荒’逐年升级,会慢慢终结过去那种靠单纯的雇用劳动力获取利润的时代。”厉以宁说,企业要留住劳动者,就要善待劳动者,规范用工行为,不拖欠工资,并给予更多保障。“‘用工荒’迫使企业技改升级,这对中国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创造大国,都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工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工荒’影响深远。”

  “但也应该警惕‘用工荒’带来的负面效应。”贾康提出,由于招工难,劳动者要求提高收入,造成劳动力成本上涨,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一些中小制造业企业难以消耗成本上涨的压力,干脆放弃做实业,转而把钱投到股市等资本市场上去,造成一些沿海地区的“实业空心化”。“政府必须有政策导向,保障实体经济层面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化解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不能把实业家都赶到股市上去炒股。”他强调,中国经济要发展,实体经济的支撑力非常重要,“实业空心化”是自毁长城。 (本报记者 赵琳 董卿 贾瑞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郑祥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