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九)(3)

2011年03月07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交通支出增长迅速,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至2010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3.1辆,比2005年增加9.7辆,增长287.8%,年均增长31.1%。

  与之相伴的是,交通支出也呈现大幅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1255元,比2005年增长151.1%,年均增长20.2%。因为家用汽车的大量普及,主要是购买家用汽车、车辆用燃料支出及车辆使用税费支出增长较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家用汽车、车用燃料及车辆使用税费支出分别为568元、234元和7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39.1%、421.8%和171.5%,年均分别增长27.7%、39.2%和22.1%。城镇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五)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充实自己,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59元,比2005年增长127.4%,年均增长17.9%。旅游及参观游览等休闲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热爱。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分别为316元和7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5.4%和143.5%,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9.5%,旅游消费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健身也成为城镇居民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消费支出比2005年增长175.9%,这也标志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教育投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培训班支出及家教费支出分别比2005年增长134.2%和131.6%,年均分别增长18.6%和18.3%。

  (六)通信消费是亮点,网络接入更加普及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至2010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这些移动电话中接入互联网的有16部,而2005年只有4.6部,年均增长28.1%;同时,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55.1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

  与之相伴的是,居民通信服务费支出大幅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625元,比2005年增长50%。其中,2010年人均电信费支出相对2005年增长51.3%,年均增长8.6%,主要是上网费有大幅增加。

  (七)家庭设备用品更新较快,家庭服务支出增加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08元,比2005增长了103.4%,年均增长15.3%,支出增长势头强劲。主要是家庭日用杂品支出大幅增加,耐用消费品更新加快所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日用杂品支出340元,比2005年增长145.3%,年均增长19.7%;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395元,比2005年增长85.1%,年均增长13.1%。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正越来越多的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家政服务支出的较大增长带动了家庭服务支出的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40元,2005年只有23元,年均增长12.3%。

  (八)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72元,比2005年增长45.1%,年均增长7.7%,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为6.5%,比200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城镇居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保健消费支出增长迅速。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滋补保健品支出129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2%,占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为14.8%,高于2005年3.8个百分点。

  (九)平均消费倾向走低

  “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态势。2010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0.5%,比2005年下降5.2个百分点。同时,净储蓄率[2]不断上升,2010年城镇居民净储蓄率为11.1%,比2005年上升7.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净储蓄率略有下降、消费倾向略有上升外,其余4年净储蓄率均逐年攀升,而平均消费倾向则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净储蓄率上升较多,消费意愿有所下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是未来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中新网财经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