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山东省长姜大明:蓝色半岛将为全国海洋经济探路

2011年03月08日 16:2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月18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召开。23个项目的签订,2000多亿资金,相当于山东省每年吸引投资的1/10。山东省省长姜大明高兴地用“千载难逢”来形容山东迎来的重大机遇。

  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作为今年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发展战略正式亮相。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两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姜大明表示,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海洋经济是山东的一大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试点方案获批,对山东来讲,是个大好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早在《规划》批复之前,山东省就已经在开始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的新路径了。据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早在1991年,山东省正式提出“海上山东”战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 13.3%,占全省的47.5%。

  不过,在费云良看来,成绩背后,挑战依然不小。“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亟待加强;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经济综合效益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涉海部门职能交叉,海洋综合管理和海陆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海洋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解决现存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无疑是山东半岛面临的重要任务。“蓝色经济区具有典型的半岛型地理特征,海陆经济联系紧密,是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最佳试验区。”费云良告诉记者,因此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我们在起草《规划》时就注意避免同质化竞争。”费云良说,“山东沿海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有青岛、烟台、日照三个亿吨大港。我们以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对港口进行整合。比如,青岛港要发挥输油码头和集装箱优势,日照港则要发挥深水大港和矿石码头优势。对于烟台港、龙口港来说,优势也很突出,可以发挥与东北、天津、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衔接作用。”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山东要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的原则,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个规划制定出来不容易,落到实处更难,需要坚韧不拔地去做工作。”费云良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按照山东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冀望,地处“接合部”战略要地的山东半岛,未来将力争打造成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以及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山东半岛未来在全国区域版图上发挥的辐射作用必将不仅限于环渤海地区。”费云良说。

  针对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等,本刊记者对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进行了专访。

  最突出的是两个字:海洋

  《中国经济周刊》:山东、浙江、广东三省都提出了海洋经济试点工作规划,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个获批,优势是什么?

  姜大明: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面临着不同的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是面向黄海和渤海,在这个区域内,现在条件非常好。所以第一个规划批的是山东。

  可以说,海洋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海洋经济是山东作为沿海省份的一个大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海上山东”的建设,就是要用几年的时间,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陆地农业GDP,这件事情很早就已经完成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虽然我们的海洋经济所占的比例在全国处于第二位,但是我们的门类比较齐全。第二个优势就是科教、人才这一块,山东得天独厚。国家把全国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放到了青岛,国家各个部委,有关涉海的一些部委,把国家级的研究所都放到了青岛,现在我们的海洋科研力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前获批的有些规划虽然在沿海,但还是在陆域发展,当然也包括港口、渔业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字:海洋。

  中央及时地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这样一个大的战略,又把山东作为海洋经济的试点省份,批准了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和试点方案,这对山东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山东将按照规划的要求,把试点工作开展好,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探索路子,来积累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要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姜大明:要讲任务,我想是两句话,一个就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再一个是要形成在我国东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这个总的要求之下,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定位是建设“四个区”,即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区域布局上,我们将重点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重要增长极。在产业发展上,将抓住机遇加快构筑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等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牵引、带动山东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成为富民强省新跨越的主要动力源。

  山东区域发展格局已经成型

  《中国经济周刊》:蓝色经济区内大部分是山东省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何在发展中实现《规划》要求的陆路统筹并带动山东省其他地域的发展?

  姜大明:山东现在讲“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两个国家级战略,一“蓝”一“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本身都在山东沿海地区。现在有些城市提出来,像山东的中部、北部、西部、南部怎么发展?我们其实有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是山东发展的一个主轴。黄河三角洲原来是我们的鲁西北,已经有国家战略把它带动起来。现在蓝色经济区在日照要建立钢铁精品基地和鲁南临港产业带,这本身就把它和鲁南经济带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我们全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经济,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比如枣庄、济宁;我们支持菏泽打造“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这是对鲁南地区提出的要求。聊城要把有色金属产业链拉长。德州的新能源和生物产业方兴未艾,它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在世界上都是有影响力的。

  目前,山东的区域发展格局已成型。在东部,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北部,有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南部,有鲁南临港产业基地和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在西部,山东正以济宁、菏泽为中心打造苏鲁豫皖科学发展高地;在中部,有济南都市圈建设、有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同时还有蓝色经济区28个联动区等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基本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可以预期,山东区域经济在重点带动战略下,沿着统筹发展之路,必将加快走向协调发展新局面。

  再造一个东北亚航运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将如何在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前提下,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高效结合?

  姜大明:山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像围海造田是严格控制的,就是怕海域出现情况,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再一个是污水,我们现在基本能够控制污水,不让它进入海洋。去年我们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增长,这个目标我们已经达到,水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讲,现在恢复鱼类生长还不是目标,这鱼还得能吃,现在它活着,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水质完全达标,还要继续努力。

  产业也要有发展,比如海洋资源,我们可以搞深加工。从鱼苗开始,一直到最后高技术的生物制品制造出来,产业链拉长,附加值也增加了,老百姓也赚钱了。以前我们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多,资源型产品和原材料比较多。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既要生产原材料,还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把产业链拉长。拉长到什么程度?榨干吃净,然后点票子。

  《中国经济周刊》:海洋经济是开放经济,蓝色经济区域将如何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姜大明:改革开放这一块题目很多了,一个就是体制机制要进行创新,特别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方面,有很多题目我们需要去做。再就是对外开放,海洋就是开放的经济,山东现在沿海港口吞吐量已经突破了8亿吨,达到8.6亿吨,我们的外贸吞吐量是4.1亿吨,现在是全国第一位。所以在对外开放中,海洋起到了重大作用。现在我们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在与山东的经济互通上,都有一些地方共赢,都有一些新的动作。最近韩国已经开通了到山东威海的汽车甩挂业,他们的车把车头一摘运到威海,威海的汽车头往上一挂,就把货物就拉走了,这是区域流通的一个很大的机制。下一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作为试验区,将再打造一个东北亚航运中心。

  记者 宋雪莲 董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