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我认为如果发生滞胀,完全是目前政策过紧造成的。目前我们既面临流动性泛滥价格高涨的问题,但南方又出现生产资金紧张,企业贷不到款的情况,这样发展下去,滞胀是难以回避、不可放松警惕的问题。
孙立坚:我反对紧缩政策加码。我们国家的通胀是收入型通胀,货币政策是不能起到作用的。使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现在的通胀是用错了政策。我们的货币政策和欧美的不同步。不要轻易使用。金融危机的源头在欧美国家,而他们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加息,仍是宽松的政策。这时我们采取加息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造成政策使用空间减少等副作用,不要轻易使用。
话题3如何避免调控过度步入“滞胀”区间?
主持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治理形势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同时达到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三位专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纪鹏:目前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三率”治理通胀,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已经多次上调,人民币的汇率也在逐步提高。我认为,目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有效管理通胀的速度,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也就是汇率治通胀,防止滞胀出现。提高汇率有利于加大进口力度,减少贸易顺差,降低进口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从而减少通胀压力。因此,三率治通胀要把汇率前移,减少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次数。不过,同时要加大外汇流入的管控能力。
连平:我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紧缩并没有问题,至于具体应该怎样同时达到治理通胀和保增长,要看未来实际的情况。具体来说,如果资本流入和外汇增多的话,那么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紧缩。现在这个情况下,我认为利率再提个1到2次就比较合适了,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左右已经比较合适。
孙立坚:我觉得政府不会允许经济增长放慢,一定会保住增长。但这个保增长的任务主要由政府来推动,从财政支出方面拉动,但政府应该要关注维持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调整,要切实想办法使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货币政策方面,我认为单独一个国家加息对治理通胀是没有用的,全球一起加息,才能抑制通胀。
■链接
厉以宁:须防止中国经济由通胀转向滞胀
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的部分经济联组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防止通胀转向滞胀,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目前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用工成本的上涨以及不断上涨的地价、房价推升的企业成本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组成部分。“这4个原因导致这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我们在考虑调控政策时不宜单纯采取宏观紧缩政策。”
厉以宁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生的滞胀,使经济学家意识到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的局限性,而目前的中国,要对调控政策全盘考虑。当前执行的由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可行的,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必要的。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还是让货币流量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但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出现滞胀。当经济增速降到6%就是“滞”。
他指出,针对供给不足带来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实行有倾向的政策调控,该保就保,该压就压。对人为炒作带来的价格上涨,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管理,打击炒作;另一方面为民间游资开辟通道,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养殖业和短板行业。
此外,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仍然是增加就业和保证居民实际收入上升。建议要研究一系列政策,使得居民收入随GDP和CPI增长而增长。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实习生 肖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