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社科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原经济区举足轻重

2011年03月09日 16: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 赵建华)中国社科院9日发布的《中原蓝皮书》表示,中原经济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设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所谓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山西等临近省份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其中,农业人口达1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近1/7。全区有1.9亿亩耕地,占全国耕地资源1/10以上,提供全国1/6的粮食产量。蓝皮书指出,今后中原经济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所占的地位只会强化不会削弱。

  蓝皮书介绍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已从过去的“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消费呈现刚性增长。同时,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偏紧。国际市场的谷物贸易量仅为中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左右,可供进口的粮食资源有限。

  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5464多亿公斤。蓝皮书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60多亿公斤的生产能力。人均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单产提高,主要倚重基础设施改善和农业科技的贡献。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将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改造中低产田。

  以河南为例,蓝皮书介绍说,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新增粮食产量150到200公斤。河南现有5000万亩中低产田全部改造后,可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75亿到100亿公斤。此外,通过科技进步,至少可以提高粮食产量15%。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将提高150亿公斤。

  但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者和产粮大县的积极性不高。蓝皮书认为,设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李克9日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不会走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路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解释说,中原经济区需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不会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粮农利益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