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近20年的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使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意味着巨额双顺差格局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这一“主动调整”被解读为双顺差困局的破题。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双顺差与经济结构不平衡紧密相连,而结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不过就目前而言,理顺外汇机制,让外汇“走出去”,推动进口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经刻不容缓。
风险
20年双顺差使中国面临空前挑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继续呈现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这意味着,从1990年至2010年,中国已经保持长达近20年(除1992年、1993年、1998年外)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事实上,不论是与日本、德国这样大的经济体之间比较,还是与亚洲一些相对小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比较,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双顺差持续近20年的基本格局都是世界上独有的。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均对《经济参考报》表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目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长达近20年的双顺差格局,使中国经济陷入一个新的“增长的困局”,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中国当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双顺差带来的主要的风险就是外汇储备贬值和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说,多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出多进少”,超量地对外提供了大量实物资产,而获得的仅是以美元为主的虚拟货币。在这个循环中,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实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我们相应地攒了一些钱,却要面临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
“最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正逐步改善,但顺差偏大仍然是引起流动性偏多的重要因素。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继续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说。
其次,双顺差也使得中国面临更多国际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对中国巨额经常项目顺差的承受力不断减弱,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不断加强,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不断加大,相应地国际经贸关系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梁国勇说。
最后,多年来我国出口和引资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出现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依赖外部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长期资源错配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体制成本。
“至于损失,表象上看是外汇储备投资的风险和损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估值效应的潜在损失以及升值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更深层次的是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为储蓄转化为投资效率的不提高就意味着金融资源的错配或浪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表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