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外汇“走出去”破解双顺差(2)

2011年03月15日 10: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根源

  经济结构不平衡

  追溯中国双顺差的过程,可以发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主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FD I(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从2005年开始,经常项目盈余已经超过FD I成为外汇储备增长中最主要的力量。

  专家介绍说,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双顺差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那个阶段的双顺差规模都比较小。真正值得关注的双顺差产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国内外市场结构特点、外国对华出口限制继续存在等原因,中国出口增长远快于进口,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度增加;中国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壮大,丰厚的利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都吸引着外国资本持续加码中国,资本项目保持顺差,但顺差规模波动明显。

  储蓄-投资缺口也被认为是导致国内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原因。王晋斌就认为,顺差在根本上表明国内储蓄与投资关系的不平衡,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而资本账户顺差则带来了资本储蓄,进一步加重了储蓄与投资关系的不平衡。一方面,收入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共同导致全民储蓄大动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吸引力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大量吸收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外资大量进入中国。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保持经常项目赤字和资本项目盈余,通过利用外国储蓄实现比单纯利用国内储蓄更高的投资水平。双顺差表明,中国无论是通过FD I形式还是出口形式获得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都没有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用来购买外国的设备和技术,而是又回到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

  “双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中国的双顺差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

  他指出,中国特色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推行优惠政策引资的同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建立了一种“创汇经济”,导致双顺差为特征的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形成。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上调整缓慢,使得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愈演愈烈。

  梁国勇也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持续有国际国内很多方面的原因,根本上还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中国长期实施的利用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以及人民币汇率体制所共同决定的。

  破解

  外汇亟待“走出去”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这一“主动调整”被解读为双顺差困局终于破题。

  目前一个比较一致的思路是,减顺差,不是通过压出口、压外资的手段实现,而是通过扩进口和“走出去”的主动调整来实现,通过在此过程中对出口和引资的侧重点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来实现。

  代表委员及专家表示,中国双顺差与经济结构不平衡紧密相连,而结构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不过目前而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让外汇“走出去”,推动扩进口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经刻不容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