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理财案例:85后夫妇如何玩转小额存款

2011年03月23日 09: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越来越多的“85后”准备或已经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积蓄不多,但是置办婚礼、买车、买房等大额支出却不期而至。怎样才能攒够充足的资金把小日子过得幸福甜蜜,这期理财案例理财分析师将为“85后”年轻小夫妻的理财方案支招。

  案例一 中等收入家庭要学会“开源”

  市民张先生在一家私企工作四年,月收入4000元,每月支出1000元左右。现在有定期存款5万元,活期存款2万元,还有2万元的定投基金,去年买了一套二手房,每月要还房贷1500元。张先生的女友同样在私企上班,月入3000元,存款4万元,无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支出每月1000元左右。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五一”小长假,两人想在期间领证结婚。结婚后想买一辆5万元—8万元的家庭用车。并希望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理财方案,保障今后两人能过上较为舒适宽裕的生活。

  理财建议

  张先生结婚前的消费、收入状况良好,但是结婚后可能就要调整一下现有的消费、理财计划,不建议婚后立即进行大额物产的购置。对于买车,所购汽车的价格应该与家庭的年净收入大致持平,张先生婚后的家庭年净收入在4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情况不适合全款买5万元到8万元的家用车,毕竟工资收入还要用来应对即将面对的育儿压力。所以在既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最好贷款买车,首付在1万元左右。这样女方的2万元活期存款就可支付婚礼花销和购车首付,每个月还贷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再考虑购买中档家用车更合适。

  对于事业刚刚起步、收入不高而保障需求较高的年轻人来说,保险产品是他们婚后的必要选择。张先生结婚以后有必要买一份保险产品,这也是一种对家庭负责任的保障措施。例如保费低、保障高的定期寿险。

  对于中收入新家庭来说,学会安全与收益两相宜的理财方式是“开源”的理想途径,婚后张先生定期存款可以用来购买债券类基金。但是不建议进行股票投资,因为两人的收入不高且保障需求大,而股票的风险可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其次,两人都没有炒股经验,盲目入市更不可取。

  案例二 新婚夫妇如何投资积累购房基金

  何晓今年28岁,月收入税后6000元。妻子月收入税后3000元,二人单位的三险一金均齐全。妻子还买了一份商业保险,年缴1万元。何晓夫妇两人在今年情人节(2月14日)领取结婚证,两人有自己的一套住房,有一辆价值8万元的汽车。

  新生活伊始,何晓想重新做投资规划,待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未来再购买一套房子,何晓符合本市购房条件,虽然家里可以赞助首付,但还是想尽量减少家里的负担,自己投资如何积累购房基金。

  理财建议

  何晓夫妇刚刚组建家庭,家庭月收入9000元,每月刚性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55%。建议何晓将家庭月支出做些调整,剩余部分尽量储备起来,用于家庭财产积累。何晓夫妇是工薪阶层,积累主要来自薪资结余,随着年龄增长和工作进步,家庭收入会持续增加。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也要努力增加财产性收入,运用现金工具和投资工具管理好家庭财富。鉴于目前的楼市调控态势和小夫妻的经济实力,购房目标倒可以先放一放,毕竟这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勉强不得。综合考虑多种现实情况,建议何晓将家庭月支出调整为4000元。

  但是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又面临事业的上升期,各项不可预见的弹性支出必不可少,一味控制支出也不可取,何晓夫妇每月可存入1000元定期存款,作为弹性支出加以储备。鉴于目前处于加息通道中,故存期以3个月为宜,既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又可应对不时之需。

  而部分资金可采用定投货币型基金方式加以储备,每月定投2000元,按年化收益率4%计算,可增加一点收益。何晓每月用于养车的费用约1000元,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和养护成本的提高,这部分开销会持续增加,建议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降低车辆使用频率。

  同时应养成记账的习惯,将每笔家庭支出的时间、用途、金额罗列其中,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杜绝盲目消费;如果能提前做好月度支出预算,则更有利于控制支出。

  基金定投虽然是强制储蓄的好办法,但属于“被动型”投资方式,申购、赎回均有一定费用,适宜中长期持有。目前看来,股票型基金净值波动较大,风险性与收益性并不匹配。何晓夫妇年纪较轻,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有购房需求,对资金回报率有一定要求,股票型基金并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仅定投货币型基金作为现金储备即可。

  何晓最适宜的投资方式就是将每月结余持续投资股票市场。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国内产业整合,农产品、有色金属、高端装备制造、资产重组等板块都孕育着较多的机会,但要遵循价值投资理念,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切实控制风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