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核辐射危机对于日本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虽然短期内各国联合救助以及日本央行大规模注资稳定了市场情绪,然而大地震对全球产业格局、能源格局和金融市场等的后续影响还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发酵。
对全球产业冲击逐步显现。
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次天灾将严重影响分布在全球的相关产业的生产。
大地震之所以会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影响,主要是以日本产业经济特征为依归。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在亚洲构建了“雁行”产业链战略,高端制造领域掌握最先进技术和产品是产业链龙头,这部分生产制造主要在日本国内进行;韩国、台湾地区经济发达,高端人力资源丰富,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做“雁尾”,搞组装,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以受震灾影响最大的宫城、岩手和福岛三县为例,统计其各产业在日本全国所占比重,三县信息和通信设备产业占比8.6%,电子元器件产业占比7.6%,木材和木材加工业占比7.5%。三县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特征”,因此三县产业毁损对日本国内产业乃至世界相关产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距离震中较近的岩手县聚集着许多大型半导体制造厂家,包括东芝电子半导体生产厂、富士通半导体厂及摩托罗拉在日本的半导体工厂等。目前受地震影响,这部分工厂均已停产。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等产业具有高度的“龙头”特征,因此大地震对日本国内乃至亚洲和全球信息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相关的高端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都会有较大影响。
日本与亚洲以外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联系也十分紧密,许多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如精密仪器、仪表、芯片等都是从日本采购,日本生产的中断直接影响到各国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转,可能发生产业链的局部断裂。
对全球能源格局影响深远。
近年来日本能源消耗持续负增长,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5.4%下滑到了4.2%,日本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日益下降,因此此次危机对全球的能源消费需求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核泄漏导致的核危机将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核泄漏将让日本重新审视对核能的安全利用,因此很可能在未来加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其他替代能源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推进,必将大幅提高能源需求,由于其庞大的基数,边际效应不容忽视。
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是其四大支柱。由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短缺,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截至2008年底,日本共有17座核电站,55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79亿千瓦。受“3·11”强地震影响,日本境内55台核电机组全部关闭,日本电力损失超过1/3,并造成某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
供电缺口目前是日本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日本眼下核电供应量减少约9700兆瓦,占总供电量的约1/5。据相关机构预测,日本将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和低硫燃料,以弥补供电缺口。法国兴业银行估算,日本今年液化天然气需求将额外增加50亿立方米,今后每年需求可能维持在900亿立方米左右,而震前的年均需求为880亿立方米。
全球金融市场“地震”。
全球金融市场由于日本大地震及其核泄漏态势发展的极度不确定性而出现“集体性恐慌”,日元回流与日元飙升成为最突出的特征。一方面,汇率市场上日元大幅飙升8%,创23年来的新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日元升值的还有日本海外金融资产的回流。
事实上,过去10年中,日本成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国际游资从日本借入大量低息货币,投入收益更高的国际资产,如英镑、美元等,从事日元套息交易,日元成为全球主要的融资货币。这次地震后海外日元资产回流一度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
由于地震导致日本的债务融资能力急速下降,全球债券市场也将遭受重大挑战。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日本目前都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截至2010年底,日本国债余额已达753.8万亿日元,并且连续三年出现新增国债超过财政收入的局面,灾后的巨额重建费用极有可能推高日本主权债务危机的几率。
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也将使美国债市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今年上半年,欧债国家进入新的集资高峰期,举新债偿旧债随时可能因市场气氛逆转而变得困难,而美国国债也将遭受抛售打压,全球正步入一个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发达国家的债务融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此外,为稳定震后金融市场及满足金融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日本央行已经创纪录地向货币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在日本公共债务和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日元很可能趋势性走弱。日元无节制的发行将进一步深化日元套息资本的地位,从而使日元的泛滥外溢更大空间地提升全球流动性,全球通胀压力将更为严峻。
《瞭望》新闻周刊 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