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江苏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在已批准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中,约有1/3已关闭,另有1/3经营困难,投资收益较不理想,仅有1/3经营情况较好。事实表明,江苏省“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还需不断地在国际竞争中淬火。
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江苏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表现在“走出去”的企业规模偏小。截至2月底,江苏省共核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1156个、中方协议投资36.57亿美元,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总额仅为316.36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
其次,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尽管近几年江苏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但初级产品产业偏重,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小。
第三,企业缺乏全球投资战略。江苏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跨国公司仍然是凤毛麟角,并未形成跨国趋势,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战略理念,突出地表现在急功近利,目标定位不高,以期避开国内市场竞争锋芒及国际贸易壁垒,维持和扩大市场。
第四,缺乏国际化人才。
在“走出去”过程中,多数民营企业从国内母公司选派经营管理人员派遣海外,派遣的人中多数缺乏境外企业管理知识、经验,语言沟通能力不足,缺少东道国社会网络,对东道国的文化、法律、财务、管理方面的了解偏少,知识、技能不适应。加之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使得民营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第五,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与保障机制没有形成。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遇到国家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以及主权风险。此外,某些国家以“国家安全”等各种借口对我国“走出去”企业实行歧视性政策,妨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于江苏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商务部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认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转变意识形态,要了解国际规则和相关政策,不能冒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过多地注重“人情”。要坚持按合同办事,用合同说话,用好法律文本这个护身符。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推出多种公共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但企业对此应用不足。如商务部推出的网上免费下载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165个国别)、《对外投资合作产业导向目录》等,在走访调研中,许多“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至今还未看过。
其次,民营企业要有大视野,大气魄。要善于整合资源,注重合作共赢。比如在一些矿产资源开发上,单个民营企业本身不具备开发能力,这个时候要善于整合借力。同时,民营企业要广招人才、储备人才,尤其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南京圣和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戚良猛告诉记者,圣和集团从2009年开始“走出去”,发展非常顺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曾启动收购加拿大一家上市药业企业的计划,并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后来因为对加拿大证交所的相关规定条款不熟悉,致使收购流产。对此,戚良猛感叹,“走出去”发展要加强对东道国政策的全面了解,要有足够的人才做支撑。
南京飞元企业集团副总经理侯兵表示,飞元集团2010年在德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计划在德国寻找有技术和专利产品的企业进行合作或收购。但由于国外对中国企业的收购限制非常多,致使合作收购至今未完成。侯兵说,海外收购的限制和阻力有时不在法律层面,而是来自工会和行业协会。
与南京圣和、飞元集团不同的是,南通新高印染有限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东道国的行政审批程序缓慢。公司董事长唐群说,在孟加拉国他们从2008年开始申请的项目至今还未审批下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
谈起“走出去”的感受,翠丰(南通)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荣说,自己从1992年开始做外贸,尝试走出去,至今已快20年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黄荣切身感触到商会的作用,民营企业“走出去”规模都不算太大,在海外容易受欺负,大家需要组织,商会组织可以最大化地保证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可以与当地政府对话。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副巡视员赵征然表示,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发挥工商联与海外商会及工商界联系广泛的优势,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有关经济组织、商会组织、投资促进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介绍国外投资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潜力、投资项目,推荐可靠的国外合作伙伴。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培育企业提高价值链管理能力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积极支持全国工商联即将成立的“中国民间国际合作商会”开展工作,使商会成为工商联推动企业“走出去”工作的载体和服务的延伸。(记者庄道秋 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