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的疑惑与失落
“那年我们村就出了三个大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但直到现在也没能混出个样子来。”王志从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已五年,工作走马灯似的更换。从“天之骄子”到“四处打工”,在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失落和疑惑充塞在王志的心里。“换工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收入的减少,同时造成了工作经验的断层。”
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王志也到了谈婚论嫁时,但他却“不敢结婚”。不仅因为根本没有能力去买房,更是因为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明确的职业定位。
“毕业时家乡有个不错的工作岗位,已经签约了,待遇也不差,但是自己当时就想留在大城市发展,现在想想挺后悔。”王志说。现在想回家的他却面临另外一个问题,王志现在就是“黑户”。当初从学校毕业时,户口挂在了学校,两年之后,户口就是自己拿着。如何把户口顺利落回老家,王志自己心里也没底。
这样的“双输”本可以避免
某机械制造企业的招聘专员吴先生已经连续参加了五六场招聘会,原本打算来省城“淘宝”,但最终十几个技术人员的空缺依然出现在招聘榜单中。
吴先生告诉记者,企业并不缺钱,就是缺人才,尽管公司给出的工资待遇已经不错,并且包食宿,依然招不到想要的大学生,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工厂在一个县级市。”
这家招聘企业给出的1500-2000元的基本工资非常有诱惑力。但与此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却也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能招聘应届大学生时,吴先生含糊其辞。
王志告诉记者,刚毕业时,自己确实有些眼高手低,但很多企业尽管打着招聘大学生的旗号,更多的是倾向于招聘廉价劳动力,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培养体制。有的企业试用期过长,一实习就是半年,没有任何保险,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以及企业员工流失率增大。
采访中,很多招聘企业坦承大学生进入工厂一线会带来新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又对应届大学生的进入设置诸多难以逾越的门槛。
这样的招聘方式对于大学生和招聘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双输”的困境。试想一下,如果就业市场中的博弈双方能够让彼此看到合作的诚意和发展的前景,而不是相互抱怨对方显而易见的不足,比如经验的缺乏以及地点的偏远,这样的双输境遇原本可以避免。
“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一些,企业也应当尽量给大学生创造职业发展的机会。”王志说。
把脉大学生农民工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农民工?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的李增刚副教授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各方面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导致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专业之间存在不匹配。”
“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升级和调整时期,制造业仍然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最重要地位,大部分就业主要是在第二产业,在未来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劳动力需求结构可能会有变化,从而有利于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李增刚说。
采访中,对于这一特殊的身份标签,很多受访者表示,“这很正常。”“工作并不难找,但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好找,感觉有劲使不出来。”“我们并不怕受累,即便是转行,也要让我们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关专家认为,在大学生就业意识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非常需要明确的职业规划,以此减少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心理落差。
“国家应该调整教育结构,加强技能教育,实现产业升级。”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说。“就大学生自身而言,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先从基层入手,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技能,但不能丢弃理想,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总会有出路的。”记者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