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低俗祭祀用品充斥市场 多是"三无产品"价格混乱

2011年04月01日 08: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低俗祭祀用品充斥市场 多是
 清明将至,去吉田墓园扫墓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记者 丁庆林 摄
  ▲冥币有20多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随着清明节的日益临近,祭祀用品又开始热销起来。记者连日来走访殡葬祭祀用品出售较为集中的深圳殡仪馆和吉田墓园周边区域、东门商业街、部分城中村发现,祭祀用品在不断翻新,有纸制的“金元宝”、“轿车”、“彩电”、“别墅”等,价格混乱。顾客还可购买到标明是“二奶”等纸人,让“美女”祭祀死者,品位低俗。专家指出:争相购买昂贵低俗的祭祀用品,扭曲清明节本来应有的内在含义,不利于传统文明的传承。

  商家称靠纸“美女”挣大钱

  3月30日,记者到东门商业街附近多家祭祀用品店,发现拜祭用品琳琅满目。记者走近一家商铺,只见门口就摆放着各种冥币,还有“地府银行冥国总行”发行的各种货币。面值方面,动辄“万亿”的单位让人看着心惊。记者粗略统计,仅在这一个商店,不同版本的冥币竟然有近二十种。

  记者看到,店内摆放着纸扎的“洗衣机”、“空调”、“奔驰车”、“别墅”、“烟酒礼盒”。其中“中华”、“五粮液”、“茅台”等名烟名酒的祭祀用品,其商标、图案完全与现实中的名烟名酒一模一样。尽管是用纸糊的,但是其所用的商标与图案已经涉嫌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

  店主对记者说,这些纸扎祭祀用品分为几种档次,目前摆放在店铺的都是比较畅销且价格适中的。现在光这样的祭祀用品少说也有接近上百种,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的都有。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深惠路边的深圳市殡仪馆、吉田墓园附近走访,只见这里有各类殡葬祭祀用品店多家,商品琳琅满目,连纸制的各种模样的“二奶”都能找到。

  当记者问店主“二奶”这样的拜祭用品有无人购买时,店主直言:“就靠它赚大钱。”他说,如果在平时,这些纸扎的祭祀用品价格也就100元左右,而且很难卖出去,但在清明节前后,这些都是畅销品,且价格都翻了一倍。

  “三无”产品泛滥,价格杂乱无章

  昨天,记者走进吉田墓园附近的一家店铺。见有人光顾,店主马上热情地向记者推销了起来:“快点买啊,现在已经快到清明节,各式殡葬拜祭用品的价格均出现了20%左右的涨幅。”

  记者看到,纸扎的“别墅”售价为150元,“奔驰车”的价格在200元左右,而“二奶”的价格则不菲,其售价已经达到了270元。店主告诉记者,如果顾客需要,还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他还说,就在刚才有人花了近5000元买了全套产品,准备烧给死去的亲人。

  当记者质疑价格和往常对比是否过高时,店主直言,“一年就一个清明节,为了逝去的亲人,多花这几个钱能算多吗?再说,殡葬用品也没有还价的,这样是对去世亲人的不敬,会不吉利的。”一名顾客这样说:“人都已经不在了,我们也不好讲什么价。而且烧的东西也不算多,也就随老板去吧。”这样的心态无疑给了很多店家漫天要价的机会。不少产品标着“幂都公司制造”,电话号码是:16888,一看就是虚拟的厂名和电话号码,都是无厂名、厂址、商标的“三无产品”。

  除了殡葬祭祀用品店外,记者看见,一些小商贩也提着冥币等祭祀用品在附近打起了“游击战”。只要见到有人过来,小贩们便一拥而上叫卖着手中的物品。一位小贩告诉记者:“今天生意还不错,已经卖了300多元的殡葬用品。清明节期间是我们的‘商业黄金周’。”

  专家评说

  祭品攀比

  不利于文明传承

  “清明节是一个神圣的节日,在祭祀时焚烧大量低俗的物品,只会扭曲清明节本来应有的内在含义。”原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研究员张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和平认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去扫墓祭祖,缅怀先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记取祖先的辛苦、缅怀前辈的功德,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饮水思源观念的体现。市民购买一些祭品去扫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给先人祭扫应倡导文明的方式。扫墓祭祖,重在一片心意。如果争相购买大量昂贵不实的祭祀用品,在形式上攀比炫富、厚祭先人,并不利于传统文明的传承。其中一些有不良意识的晚辈,买“二奶”纸人祭祀,是把俗人的思想糟粕强加给逝者,这是对他们的不敬,更是对清明节的亵渎。

  张和平说,据中消协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因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祭扫者也可以通过赠送鲜花、书写心语卡片、种亲情树、开家庭追思会、网络祭奠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以节约文明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

  记者 何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