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诺奖得主入驻中国民间“智库” 探索发展新模式

2011年04月06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诺奖得主入驻中国民间“智库” 探索发展新模式
    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会长陈发树(左)与埃德蒙·费尔普斯(右)共同启动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理事长何志毅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研究协议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6日电 4月3日,诺贝尔经济学奖(2006届)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造访中国。费尔普斯不但首次在中国发布了他的研究课题,还宣布了他的新身份——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作为中国第一家由民间慈善基金出资成立的研究机构,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无疑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开创了一条新路。

  民间慈善资本组建“梦之队”

  已经78岁的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领略到这位经济学大师的实力则是在2008年。当年费尔普斯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预言“底特律这个城市可能将与美国汽车产业一起走到尽头”,对中国经济他则建议“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刺激内需方面,尤其是针对消费者出台消费鼓励措施”。

  此次由费尔普斯教授担任院长的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是一家刚刚成立的民间研究机构。据了解,由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出资成立的这家研究院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而且没有任何官方背景,其性质类似于一家民间“智库”。虽然出身民间,但这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却囊括了包括诺奖得主、美国前白宫经济顾问在内,以及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目前已经有10多位专家,其中外国专家有5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研究院理事长何志毅介绍。

  对于能够统领这支中国经济研究机构的“梦之队”,费尔普斯显然也显得很兴奋。除了在研究院的揭牌仪式上表示“非常乐意与中国优秀的学者一起工作”之外,他还首次在中国发布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据了解,此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从未在中国发布过研究课题,而在4月3日发布的两个课题中,参与的中国学者站到超过一半比例,昭示了中国学者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达到与全球同步的视野与能力。

  研究课题聚焦中国经济关键词

  在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布的四个课题中,全球创新力指数研究和中美德三国市场经济对比研究两个课题将由菲尔普斯主导。对于全球创新力指数研究,费尔普斯教授介绍,通过研究将制定一套综合性的、可以量化的创新力评价指标,衡量、比较和预测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创新力,以推动当下经济体向现代经济体的转型和发展。

  据了解,除了以上两个课题之外,首批研究课题还涉及家族企业传承、能源经济与低碳等内容。前者重点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为题,后者则指向新能源经济领域。

  何志毅表示,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参考。这也是我们研究院设立的初衷之一。纯粹为了理论研究而设立的课题,并不符合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初衷。“我们将围绕中国以及全球经济与商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务实有效的方案。”菲尔普斯表示。

  探索中国“智库”发展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智库体系。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中国有各类研究机构2500多家,这个数字甚至高于美国。

  新华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成立,则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据了解,研究院的研究经费都由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提供,每年研究院需要向基金会提交审计报告,对研究资金的用途进行说明。除此之外,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和日常管理都独立于基金会之外。“这就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研究院的生存不必依赖任何商业资本。其次研究人员可以独立的开展研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社会机构或其他组织的影响。”研究院理事长何志毅表示。

  显然,民间公益资本的加入使研究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在摆脱了商业资本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之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才能最接近于客观。而且民间公益资本支持下的研究机构,更能够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对于中国“智库”而言,这种全新的尝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中新网财经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