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集团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每年消化2000万头生猪,而其自有养猪场中规模最大的双汇万东牧业公司年生产能力约12万头,仅占其年屠宰能力的0.4%。双汇集团全部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这意味着双汇每年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自于各种规模的养殖场,乃至农户的散养猪。
事实上,目前,肉类加工企业自养生猪比例相对较低,自给率高的也仅占六成左右,导致大多数企业“吃不饱”,找猪、抢猪,竞争激烈。
“生猪是源头,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大部分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养猪户根据各自经验养殖,这就难以形成标准化,从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源头有问题,往下游走很难不出现问题。”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 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完整的全产业链条的肉制品企业。”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002477.SZ)董事长侯建芳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防止“瘦肉精”出现,提高源头的可控性,应该提高生猪规模化饲养的比例,规模化养殖厂使用的饲料、药物都有源头可循。
事实上,双汇也意识到控制生猪源头对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万隆强调,“下一步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养殖业的发展,往上游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养猪场,种猪、商品猪,下一步要屠宰场走,把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安全的控制力。”
不过,“杀猪”容易,“养猪”并不轻松。
养猪容易,养好难
“其实,大部分肉制品企业不愿意投资到上游生猪养殖上。”中国肉类协会 的一位专家坦言。
“投资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受到资金、土地、技术等瓶颈的制约。”侯建芳表示,养猪不算难,都会养,但是养好很难。建设大型的养殖场,前期建设投资很大,收益也比较缓慢,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撑,很难做好。
2009年,双汇在河南叶县投资建设的叶县双汇牧业,年出栏20万头商品猪,投资约2亿元,相当于1万头猪需要投入1000万元。
除了资金,投资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存在的巨大风险亦使众多肉制品企业不愿涉水。
“其实,养猪的技术条件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人人都能养好的。”有着20多年养猪经验的侯建芳坦言,养得差的,可能赔得血本无归。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肉制品企业加强对上游生猪养殖业的控制,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控制养殖的关键环节。
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是,公司与农户松散的合作模式存在“风险”。
“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必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复制,规模化扩张。只有公司赚钱,农户不赚钱,或者农户赚钱,公司赔钱,都是不长久的。”侯建芳表示。
而对于此次“瘦肉精”事件,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说或许是个好事。
“仅靠出了事一窝蜂检查,一阵风似的监管行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瘦肉精’事件的爆发可能加速产业整合,加速对落后屠宰产能的淘汰,加速上游养殖和下游屠宰走向集中。”张保盈说。
此前,商务部已表示,未来两三年中将现有的2.2万家生猪企业淘汰一半以上,以降低散养及小规模猪场比例,从源头严控食品安全。
记者 王勇 ●李姗姗|河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