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史上最严厉"全国性乳业整顿揭开山东乳企大变局(4)

2011年04月06日 16:52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行业洗牌恐伤消费者

  乳业整顿巨头受益,寡头垄断格局渐显

  对于“乳业大考”中的胜出者来说,投入的巨额技改成本又该如何消化?在留下与离开之间,山东乳业将走向何方?

  检测费每月过百万 涨价成为过关代价

  与澳大利亚合资专注于高端婴幼儿乳粉生产的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成为岛城首批获得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的企业。但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投入,每月高达百万元的产品检测费用,让迈高乳业副总经理陈万勇心里并不轻松。

  除了新增设备,迈高公司还新增加了几十名检测人员,每年增加的人力成本就达40多万元。据了解,为了通过此次重新审核,加上人员成本及折旧费用,迈高公司投入的总成本高达1200多万元。虽然迈高一年的营业额有4亿元之多,但如何消化这笔增加的成本,让陈万勇始终无法在“闯关”成功后长舒一口气。

  陈万勇的烦恼,成为每家成功过关企业的烦恼,在记者对部分过关乳企的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一致表示,要消化产业升级投入的巨额成本,除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外,涨价将成为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

  一位再三强调不要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次产业整顿,企业的投入都在产品检测上,想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消化成本,我们还要继续投资增加包装设备、研发费用。一条普通八连杯酸奶的包装线就要50余万元,要是进口的利乐砖包装线,则要花费1000余万元。如此大的投资,不涨价怎么回收成本?”

  中小企业退市乳业集中度将提高

  对于这次国家质检总局推出的“强力版乳业新政”,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感慨,“为什么国产奶粉不受欢迎,国产牛奶总是让人心惊胆战,就是因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公信力让消费者不信服。这次从政策层面强制加强企业的产品检测,有利于恢复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心。”

  而据山东省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王鲁海介绍,山东虽然多年位居全国奶业前三位,但全省8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的仅有3家,“2010年全省乳制品销售收入才是蒙牛集团一家的62%。而且山东乳制品中,液体奶比例超过80%,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产品偏少。”

  不过,张志民认为,真正破解乳制品行业的公信力危机,最大的根源在于人。“比如从国内乳业历次爆发的危机来看,损害行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奶农与奶企之间的紧张博弈关系。”

  “年景不好时,奶农杀牛减产;等到年景好了,产量跟不上,奶农又制假掺假。这次增强企业的产品检测能力,补强了乳制品行业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但如何保证奶农和奶站在源头提供安全的奶源,还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提高行业自律、加强监管力度。”张志民说。

  不独山东乳制品行业的“地震”,全国乳业的这一轮“清洗”导致了近半数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业内普遍预期此次产业整顿,将会让出全国乳制品市场份额的10%左右。而有能力占领这些空白市场的,无疑是财大气粗的乳业巨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蒙牛正计划增资6.6亿元,在广东打造乳制品加工基地;而伊利即将向惠州砸出4.6亿元,并计划2011年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资超过14亿元。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随着产业洗牌的继续,乳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寡头垄断的格局也日益凸显。

  “目前,山东的原奶产量大部分供给了伊利、蒙牛、娃哈哈等省外乳品巨头,随着中小企业的退市,这些产业巨头在山东市场的份额会进一步加强,一旦市场缺少充分竞争时,市场价格就会由少数大企业说了算,垄断性经营就会登场,很难说这次山东奶业整顿,无法避免误伤消费者的可能。”张志民担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