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曹德旺式慈善 中国准备好了吗

2011年04月07日 09:16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5月,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以个人名义向西南五省区灾民捐款2亿的举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后,这笔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的2亿元人民币善款终于发放完毕。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苛刻”的捐款过程很艰难,结果却很美好。10万人受益,差错低于1%,这说明,哪怕只收3%的管理费,哪怕差错率不能高于1%,慈善机构一样能完成得很好。看来,国内慈善事业可挖的潜力不是一点点。

  令人遗憾的是,公众的口碑很好,业内人士却多不看好,甚至连“史上最苛刻捐款”的执行方——中国扶贫基金会也不认可这种模式。习惯于在宽松不透明的环境中做事、习惯于吃高额管理费,一旦管理费降下来了、一旦公开透明,要对捐款人负责了,有关负责人不适应是正常反应。

  苛刻是相对而言的,相比于以前,这样的条件自然苛刻,但相比国外,这样的标准又是正常的。根据项目的不同收合理的管理费,向捐助人公开账目、向社会公开账目,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并不是什么过高标准。

  整个捐款过程的成功,清晰地将国内慈善事业存在的弊端暴露在公众面前。看看各方的反应,就可以发现情况基本还在原点。慈善组织说今后不会再接受3%的管理费;各级政府扶贫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但更多的人是将其视为份外工作。也就是说,大家并不是出于职责而是怀着一种热情来做这样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曹德旺可以凭借2亿元捐款的强势,对承办方提出“苛刻”的条件,但一次捐个数百上千的普通老百姓,只能接受糊涂捐款的现实。一半的公益基金会,甚至连官方网站都没有,钱是怎么花的,又何从知晓,不糊涂又能怎么办?

  所以,陈光标选择了自己到灾区去发现金;曹德旺呢,则将“差错率如果超过1%,基金会要按超出部分的资金的30倍进行赔偿”设置为捐款前提。一个高调张扬,一个精打细算;一个讲排场,一个讲制度,貌似两个极端的慈善达人,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现实问题:信任。正是因为普遍存在的慈善机构信任危机,才迫使两位慈善家不得不“自谋出路”搞慈善。

  如果慈善机构花掉的每一分钱都公开透明、有迹可寻,陈光标犯不着亲自去发钱;如果不是担心所捐的钱不能尽可能多地流入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曹德旺也没必要提什么苛刻的条件。

  制约国内慈善事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是爱心而是公信力。不管什么捐助项目,不管大小,管理费一律为10%,这是不讲诚信;花掉的钱不公开账目,这也是不讲诚信;容不下私募基金,无视捐款人的需求,也是一种失信。而此次捐款暴露出来的调查成本过高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诚信体系缺失的情况下,从最基础做起是件多么艰难的事,这样的成本至少不该让捐款人付,不该用慈善捐款付。

  “慈善事业应该装在玻璃瓶中”,但大多数基金会,大多数捐款行为,依然在一种不透明的状态下运作,虽然民间要求改变的呼声很高,但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募基金无动于衷,中国的慈善事业需要的是一场革命,这是多少个曹德旺都无法改变的。

  要让曹德旺式慈善遍地开花,中国还需要继续努力。

  评论员 高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