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联储不弃宽松政策 “单挑”全球央行加息紧缩

2011年04月07日 11:0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7日,欧洲央行(ECB)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讨论加息问题。美联储昨日则表示,将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很明显,如果美联储不放弃宽松政策,全球都将被迫接受输入性通胀,这也就是逼迫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一旦欧洲宣布加息,意味着美联储将正式站在了全球央行的对立面。

  对美国而言,这样“对立”的好处显而易见。《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分析,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欧洲央行,或英国央行选择在此时加息,都是美联储乐见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美元会继续贬值,美国政府可以乘机拉动制造业复苏,改善国内失业率难题,最终让经济走上可持续复苏道路。”

  零利率“咬牙坚持”

  东部时间4月5日,美联储公布3月15日的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会议纪要,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正式走上复苏轨道。虽然美联储内部有官员认为,持续上升的油价可能削弱经济复苏并加速通胀水平上升,建议最好在今年收紧银根。但这样的声音在联储内并不强,分析者认为,依据美国当前的经济复苏进程,美联储年内不会放弃宽松政策。

  自2008年12月开始,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一直延续至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口头禅就是:“保持零利率不变。”美联储的会议纪要显示,联储内部已经有“个别成员”呼吁加息,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加息开始正式列入联储议事日程。

  美联储之所以不轻言退出宽松政策,一个主要原因是失业率仍在8.8%。大部分联储成员希望今年能继续保持低利率政策,并继续推行6000亿美元的国债收购计划来刺激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复苏。

  弘业期货青岛营业部总经理刘新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美国经济而言,定量宽松只暂时起到了稳定作用,但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现阶段谈退出还为时过早,预计今年美联储不会进入加息通道,虽然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但目前来看,美元还没有跌至预期,这也是美联储不可能加息的原因。刘新涛认为,弱势美元很符合美国当前的利益,即可以减少债务,又可以配合定量宽松政策刺激美国经济,还可以做到打击其他竞争对手,发展中国家和欧洲通胀压力大,是美国乐见的事。

  据调查,美国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美联储存在明显分歧,尤其是3月份的通胀预期已经高达5%。伯南克承认:“我认为美国通胀率如今真的出现了升高迹象,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因为这一变化主要是由全球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产生的结果,我相信部分商品价格最终会保持在平稳水平。”

  欧美为信誉“开战”

  除了传统的经济学意义,加息与否已成为欧元与美元之间的信誉之战。

  有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果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能够兑现加息诺言,表面上看不利于欧元,但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信誉度可能再次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已经暴露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上自私的一面,如果美国在债务压力下继续放任美元贬值,这场信誉战最终将以美元霸权体系崩溃为代价。“从这一角度看,美联储可能在年底不得不进入加息通道,当然,到那时,美国或许已是最后一个加息的国家。”

  当然,关于信誉问题,美国也有自己的逻辑:只有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元地位才能相安无事。因此维持复苏力量,才是美联储关心之事。但有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显得过于乐观,美国要警惕“复苏软肋”。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始终低迷,小型贷款机构受监管条例影响无力帮助买房者,消费者只能依赖“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施舍贷款。数据显示,受需求疲弱和大规模住房止赎案件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难言复苏。除此之外,美联储之所以压低通胀预期,还在于美国债务压力和财政青黄不接,而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根源在于保证美国经济复苏。

  摩根士丹利欧洲投资策略分析师洛纳安·卡尔表示:“投资者必须要未雨绸缪,现阶段来看,欧洲央行的加息动作肯定会走在美联储之前。但是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即将在6月份结束,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转变态度的可能性也真实存在,不过,即使停止QE2意味着停止宽松,但是否意味着开始退出政策还不确定。”(《国际金融报》 记者王丽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