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加息彰显政府调控决心 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2011年04月08日 09:0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6日清晨,农业银行某营业网点还未开门,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位前来办理转存业务的老伯告诉记者,他就是看到报纸上刊登了央行加息的消息,专程过来办理定期储蓄转存业务的,“前几天刚存的钱,这不一听说加息了,赶紧来转存,这样能多一些利息”。一位阿姨接过话茬:“不管啥政策,只要是能控制物价上涨就好,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在央行一季度频频发行央票、正回购操作和上调存准率等工具措施轮番使用下,加息还是在人们强烈预期中如约而至。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上次加息是在2月份中国农历春节过后,而4月份市场加息预期十分强烈。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调到历史新高,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持续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到底还有多大众说纷纭;二是流动性对冲压力依旧不减,央行4月6日公告显示,本周将招标发行600亿元1年期央票及160亿元三月期央票,发行量维持了近几周的高水平;三是业内预测3月份CPI可能突破5%,通胀业已从终端产品到资源性产品形成自我达成的循环;四是外汇占款仍然处于高位,美国、欧洲、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改变,特别是日本地震后,日本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国际市场上流动性宽裕,新兴市场仍然面临史无前例的热钱压力。

  提高利率对于当前调控流动性、抑制通胀、降温楼市、扭转负利率状况有着明显作用。专家认为,物价涨幅较高和负利率持续是央行此轮加息的直接原因。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说:“此时加息符合市场预期。为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央行果断加息非常必要。”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加息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体现了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位置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加息也适用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央行首次在公告中明确“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至少这说明央行加息的部分动机是遏制不断上涨的房价。货币政策将与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合力”,对楼市形成深远影响,而此次加息可能加速楼市“拐点”的到来。

  尽管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但按照3月份CPI将破5的市场预期来计算,实际利率依然为负。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李迅雷称,即便是再次加息,目前看依然改变不了负利率格局。因为按照一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的话,要加到四五次才能够跟目前的CPI水平持平,否则的话还是负利率,所以加息主要还是一种信号,表明央行的决心。然而,对于负利率仍将持续这一储户最为头疼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典型存款利率角度看,应在中期范围内保持实际正利率,但CPI有时变动过快,所以可能出现短期实际负利率,但是回顾中国近一二十年的历史,从中期来看,实际利率大体为正。

  对于加息是否会导致热钱蜂拥而至,专家们显得积极乐观。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此前撰文指出,尽管有人担心提高利率可能加速国际热钱流入我国,但实证分析表明,影响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资产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对热钱流入影响很小。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也表示,中国不必太担心加息会引来更多热钱,因为部分主要经济体可能会在近期加息,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将启动三年来的首次加息。

  实际上,“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为我国加息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加快复苏、贸易逆差收窄,以及新兴市场通胀上扬,国际资本呈现回流美国的趋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道,预计今年上半年还将保持这种态势,这样可能会减少加息对热钱流入的吸引力。此外,热钱主要关注的是资产价格而非中外利差,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下调周期,股市表现也逊于欧美。

  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预计本次加息之后,激烈的“三率齐发”式严厉紧缩政策接近尾声,并进入温和紧缩阶段及政策紧缩效果的观察期,紧缩的频率和节奏、力度较之一季度会有所减弱。他说,此次持续紧缩过程中,利率政策跟进迅速,民间融资利率攀升更为明显,会有力支持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此次加息是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彰显了政府力图将通货膨胀控制在4%的果断和坚决。

  李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