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引人关注的当是央行5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打响了今年加息“第二枪”。专家认为,在央行严厉调控下,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得到明显抑制,但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小视。央行在这样一个时点作出加息决定,意在应对当前可能再度创出新高的物价压力。
正确理解本轮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成因和性质,对判断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方向至关重要。首先,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从国际上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站稳100美元上方,世界粮农组织也预期未来粮食价格可能继续高位徘徊;从国内来看,市场预测3月份CPI将在5%以上,再次突破本轮通胀新高。其次,PMI虽然显示未来经济环比可能略有放缓,但还不至于达到令人产生“下滑”担忧的程度,中国经济增长依然较为强劲。综合上述因素,控通胀仍是政策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仍需保持必要力度。
专家指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抑制通胀,利率、准备金率、汇率“三率”仍有上调空间,二季度或更长时间里货币政策难言放松。稳定物价被当局视为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此时加息是央行对可能反弹的通胀压力所作出的提前应对。本次加息后,利率工具的使用空间也在收窄,但年内仍有继续上调的可能,这缘于应对负利率、抑制通胀的需要。然而,持续加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中国居民储户负利率局面;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抬升了中国企业和房贷消费者的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也有担心不断加息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注意到,与上次在2月9日加息相比,此次加息仍然采取了存贷款利率基本对称提升的方式。但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活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加大,本次提升了10个基点,上次为4个基点;二是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均为25个基点,上次则是其他期限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提升幅度高于1年期存款;三是1-3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升幅度加大,此次提升了30个基点,上次为25个基点,且高于贷款基准利率的平均升幅。
“央行对加息结构的安排,凸显了其保护银行利差的用心。总体而言,此次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基本呈中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表示。加息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中期影响也是略偏正面。加息再次透露出政府收紧货币、抑制通胀的决心,基准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业务对客户特别是个人客户的吸引力。从贷款的发展趋势看,此次加息也显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较有信心,贷款供小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对银行进一步提升贷款议价能力较为有利。
对于今后央行是否还会进一步加息,经济学家认为,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中国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货币推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与此同时,当前全球通胀苗头正在逐渐显现,全球或将进入到加息通道,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将停止加息步伐。
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20%,距离理论上的“天花板值”仍有一定空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也显示市场整体流动性依旧宽松。但是,流动性结构性趋紧已若隐若现,部分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仅靠公开市场操作难以完成对冲重任,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的可能。
稳定物价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央行自今年2月9日加息以来,又连续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然而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加,促使央行5日再次动用价格工具。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剔除本次加息后,未来还有2-3次加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计算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至23%左右。其中,4月份仍将出现一次准备金率的上调。此外,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对全国银行家进行的一季度问卷调查显示,66.1%预期未来货币环境会进一步“趋紧”,这一指数较上季大幅提高15.8个百分点。业内普遍预计央行未来根据形势再次动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必要性正在加大,货币政策仍需保持必要力度。记者 谷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