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新兴经济体谋求更大话语权

2011年04月11日 15: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话语权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话语权的谋求是个长期的过程,美国也是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才获得今日的话语权

  在全球联手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表现抢眼的“生力军”。

  3月底“金砖国家”智库会议在北京举行并通过了对即将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的一份建议文件。文件指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将使世界更加关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利于“金砖国家”增进共识、扩大合作,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金砖国家”的积极认知。

  “关注”、“影响”和“积极认知”等字眼的背后,反映出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诉求,让世界倾听新兴经济体声音的希冀。

  发出同一个强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由单一“富人俱乐部”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结束,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而新兴国家则走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格局出现可见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地位影响此消彼长。在这样的进程中,国际机制在发生变化,多边外交场合出现了日益响亮的新兴大国的声音。

  2009年3月14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G20财长会议期间发表了首份联合公报,对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共同发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强音”。

  “金砖四国”在这份公报中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在2011年1月前完成成员国认缴份额的重新审核,“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最穷经济体,应该具有更大发言权和代表权”;世界银行改革应该在2010年春季会议前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命应该通过公开公正的遴选程序。

  随后的6月16日,“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峰会强调,应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承诺将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使其体现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11国(E11)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加强,不过尽管新兴经济体相对发达经济体实力逐步上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博鳌亚洲论坛本月6日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1年度报告》作出如此评论。

  E11是指G20中包括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南非等11个“新兴经济体”。报告说,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八国集团的对话平台并未完全消失,其潜在政策协调能力不可小觑,而E11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E11目前尚未建立统一有效的对话平台,严重影响和制约了E11之间的政策对话与经济协调。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建议,在未来的国际经济事务活动中,E11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合作,协调立场,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和话语权。同时,E11应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充分利用G20这一国际协调与对话平台,与发达国家携手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发达国家依然拥有话语权强势,即使在G20这个舞台上,导演和主角也仍然是发达国家,而且从北约、七国集团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来看,发达国家的团结能力仍然很强。

  他认为,“金砖国家”的合作是一个积极的动向,有助于改变国际力量对比,阻止国际话语权一边倒,但在目前西方占据着话语霸权的情况下,话语权的争夺将变得更加激烈,新兴经济体话语权的提升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专家、畅销新书《话语权》的作者张国庆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新兴经济体目前的处境很微妙,虽然实力处于上升阶段,但仍有一些值得担忧的问题,例如新兴经济体泡沫破裂的风险;出现沾沾自喜情绪,疏忽创新和话语权争夺这些着眼长远未来的问题;以及在国际上能否协调行动等。

  他认为,当前,新兴经济体团结协作,尽可能形成合力,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中争取更多发言权就显得很有意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