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次发布社会融资规模这个全新指标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昨天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显示了融资环境相对趋紧。分析认为,这项指标的发布,是拓宽货币政策的关注面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不过社会融资规模完全代替“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目标不太可能。
>>数据
一季度融资规模同比少增
昨天,央行召开一季度金融数据说明会,首次对外发布了社会融资规模。据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474亿元,同比少增45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91亿元,同比少增2047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611亿元,同比少增147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多增1874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58亿元,同比多增309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分析,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3225亿元,主要原因是银行信贷少增。而银行体系外的其他融资渠道还是增长的状态。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指出,从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来看,委托贷款占比明显上升,这表明在信贷收紧环境下,企业在寻求其他渠道进行融资。同时,一季度信托贷款增加91亿元,同比少增2047亿元,这显示前期监管层对银信合作的管理措施发挥了作用。
>>释疑
不会对信贷债券等分类调控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此间表示,及时准确的统计,是社会融资规模编制、分析、监测的基础,这方面统计途径非常畅通。
此前外界猜测中国是否将以信贷、债券、股票作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分类调控指标,并进行具体的额度控制,盛松成回应说,不能以“给一个指标,马上要达到”的传统思维衡量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新概念
何为社会融资规模
盛松成在今年3月首次撰文阐述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央行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
>>意义
将使宏观调控更准确有效
刘煜辉表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信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社会信用供给并非只有银行信贷一个渠道。刘煜辉说,特别是2009年以后,社会融资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
据刘煜辉测算,2010年全社会的融资总量中,银行信贷7.59万亿元,另外有6万多亿通过其他渠道来满足。而仅仅用银行信贷数据来考量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局限性。
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统计,2010年A股总募资额达到10016.32亿元,相当于全年人民币信贷的1/8左右。此外,非金融企业债的发行、银信合作、FDI,还有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这些都是国内信用供给的方式。
有专家认为,央行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将保证宏观调控更为准确、有效,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信用供给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准确关系。
盛松成昨天指出,随着我国金融总量的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表内业务替换作用不断加强,人民币贷款在融资比重下降。“我们分析最近10年的数据,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同物价、GDP、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好于人民币贷款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盛松成说。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比信贷规模指标范围更加宽广,更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资金融通情况,因此具有更强参考的价值。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这是央行在融资结构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宽货币政策的关注面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中间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需要较为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为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可能还仅仅是央行的参考指标。
中金报告称,即使在使用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后,银行信贷仍然是央行调控的主要标的。信贷可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影响总体流动性,而直接融资不创造货币,且目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更大。报告还指出,货币政策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个共同影响渠道是利率的变动。重视社会融资规模,意味着利率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将增加,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央行流动性管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记者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