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航空企业巨头入驻西安经开区 6项目总投资达30亿

2011年04月21日 13:37 来源:西部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航空企业巨头入驻西安经开区 6项目总投资达30亿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法国赛峰、意大利艾维欧两家知名航空企业签约入驻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4月8号,在第十五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签约仪式上,法国赛峰、意大利艾维欧两家知名航空企业签约入驻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与这两家企业一同入区建设的还有之前与西安经开区签约的德国蒂森克虏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西飞国际、西航集团、庆安集团,共计6个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

  随着这些国内外航空名企的入区,西安经开区出口加工区已经聚集了包括西航莱特、西罗涡轮、中航重机、英国AMS航材、BIBUS航材、中航技凯迪克物流在内的十余家航空业转包生产、物流企业,初步形成我国西部产业链条最完备、产业集群优势最显著的外向型航空产业发展平台。

  世界顶级航空企业落户西安经开区

  填补中国商飞短舱生产空白

  本次签约的一大亮点是世界500强企业“法国赛峰”联合西飞国际在西安经开区出口加工区投资1800万美元项目。据了解,法国赛峰在成功中标我国商用大飞机C919项目后,加快了其在中国的配套产业投资步伐。本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上,法国赛峰发挥其在商用飞机短舱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在西安经开区组建中国首家专业化商用飞机短舱生产企业,这将填补国内空白,助推国产商用大飞机建设进程。

  作为世界航空航天产品生产领域的引领企业,意大利艾维欧与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结合双方优势,将在西安经开区投资1900万美元,建立一个致力于研发、制造和装备民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船用、工业用燃气轮机燃烧室及零部件生产项目,为世界各大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提供高品质的研发及生产加工服务。

  国内外航空巨头“高峰聚会”

  6企业“意属”西安经开区

  就在2010年11月17日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作为重要参展商的法国赛锋与意大利艾维欧就与西安经开区达成了入区意向,同时,还有德国蒂森克虏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西飞国际、西航集团、庆安集团等4个项目与西安经开区签订了入区协议。

  德国蒂森克虏伯与法国赛峰同属于世界500强企业,而西飞国际、西航集团、庆安集团也属于国内航空产业领袖——中航工业集团旗下开展国际航空转包生产的核心企业。可以说,此次签约是国内外航空产业巨头的一次“高峰聚会”。

  抢抓国际航空产业转移机遇

  加速航空产业转包生产国际合作

  航空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作为整合了航空工业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中航工业集团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一方面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一方面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中国转包生产的能力现已得到了众多国外航空工业巨头的青睐。

  另一方面,中国转包生产的能力现已得到了众多国外航空工业巨头的青睐。据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中国采购总监透露,至2020年,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采购量将增加到630亿欧元,西欧以外地区采购份额将提升到40%。中国作为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重要的采购对象,无疑将在航空转包生产方面迎来巨大的机遇。

  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国际化合作模式,必须经历一个从低至高的全过程,即通过转包生产,逐步发展到风险收益共享合作机制;从生产单个零件发展到生产组件、单元体、最后参与发动机的研制、大修和试车这样一个由低至高的发展过程。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向上下游延伸,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介入研发和服务环节,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

  在此背景之下,西飞国际、西航集团、庆安集团等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重点企业,纷纷加快资源整合及国际合作的步伐,继续扩大航空工业国际转包的市场份额。

  其中,西航集团先后与英国罗·罗公司签署协议成立了西罗航空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发动机精铸涡轮叶片。与以色列叶片技术国际公司及美国惠普公司三方成立了西安安泰叶片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及钛合金压气机成品叶片。2007年西航集团在出口加工区成立了西安莱特航空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建设航空和医疗机械零部件生产线,同时为美国GE、英国罗罗、法国斯耐克玛、斯伦贝谢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加工零部件。西罗公司于2008年还在出口加工区设立了西安西罗涡轮制造有限公司。西罗涡轮将建成高质量、低成本的等轴晶部件全球供应商之一。西航公司在转包生产中正是以“三来加工”为起点,通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来实现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由供应商到核心供应商,由合作关系发展到战略风险合作伙伴,由生产加工到资产技术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与高技术资源共享的战略合作,形成了西航公司在航空转包业中快速发展的局面。

  依托本地航空产业优势

  探索内陆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特色之路

  随着法国赛峰和意大利艾维欧的入区,西安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目前已经聚集了包括西航莱特、西罗涡轮、中航重机、英国AMS航材、BIBUS航材、中航技凯迪克物流等十余家航空企业。加工区的航空产业进出口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将达到4亿美元。截至2011年3月份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约32.73亿美元,2010年实现进出口11亿美元,到2015年进出口预计可达40亿美元。对本地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著。

  西航集团副总经理、西航莱特董事长闫国志介绍说:“由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外贸转包生产对保税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的需求以及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要把外贸转包生产及出口加工贸易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寻找一个适应我公司发展需求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出口加工区的建立正好契合了我公司发展的需求。”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于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2004年4月正式封关运行,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七个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单位之一。

  西安出口加工区在封关运行之初,就把目光集中在本地优势产业资源的挖掘整合上。众所周知,陕西是我国大中型飞机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航空工业总资产、生产总值均占国内全行业约1/3以上,航空配套能力、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陕西是国内最早开展航空产业国际合作和转包生产的省份,航空转包生产交付额持续快速增长,占据了全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量的半壁江山。陕西拥有从飞机的设计到整机制造,从自主研制发动机、起落架、航电系统等飞机系统零部件到机翼、垂尾、舱门的转包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陕西拥有大批涵盖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许多还是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

  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2006年,以加工外贸转包零部件为主的西航莱特公司入区,成为出口加工区第一家航空企业,2007年,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不久,中航技凯迪克物流公司成立,这家隶属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物流企业,将中航技下属的多家航空企业转包生产的料件进行集中采购、分拨,从而大大提高了航空料件国际采购的能力。

  在充分发挥“境内关外”及保税物流功能政策优势的同时,西安出口加工区还不断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环境优化。目前已经建成及正在建设的符合航空企业生产标准的厂房共计50万平方米,为航空企业的入驻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

  出口加工区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过程中,没有简单搬照东部沿海模式,而是充分挖掘本地产业资源优势,促进本地航空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在促使本地航空企业利用转包生产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同时,走出了内陆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本次签约会上,出口加工区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加工区航空产业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参与航空产业的全球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与航空产业的互动发展,不断提升中国航空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为中国的航空国际转包和航空生产制造以及国家“大飞机”项目的研制、生产及所需的保税物流业务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拓展“两个”市场

  构建国际化航空产业链条

  航空产业分工细致,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极高,无论是零部件加工、航材供应,还是维修检测和物流分拨都需要专业化公司给予配套。为此,出口加工区以本地优势航空产业资源为依托,构建外向型航空产业发展平台,从而充分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航空产业要素在本地集聚整合、优化配置。

  目前,西安出口加工区航空产业已经显示出国际化特点明显的“链式”架构。以区内中航技凯迪克、西飞集团、德国蒂森克虏伯、英国AMS、瑞典BIBUS、美国雅奇为主的专业航材物流企业为“传导介质”,容纳国内著名的中航西飞、西航、贵航、沈飞、成飞、庆安等公司不同业务内容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链条的转动将国际上最著名的飞机产业制造公司如欧洲空客,美国波音、联合技术、通用,英国罗尔斯罗易斯及法国赛峰、斯耐克玛,巴西的庞巴迪公司等一并联通。通过这一“链条”,一方面,国内航空企业可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国际航空巨头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促进提升国内航空产业发展水平。

  随着出口加工区航空产业制造链的快速形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产业联动示范效应,加上优化配置的航空产品生产、供销、物流体系,改善和拓展了陕西航空产业链的配套组合和延伸,也为中国的“大飞机”项目研制、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各大航空制造企业在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极大优化、统筹了各项资源,为提升国家航空产业技术装备以及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薇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