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清华大学科技创业者协会会长慕岩得知刚从美国回来的校友张朝阳正在创办一个互联网公司,他决定把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请回学校作一场讲座,电话那头的张朝阳直接就问什么时间,语气里是被关注的意外。今日说起这一幕,张朝阳淡淡地说,那时国内没有人创业。
32年前,正在清华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承担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董新保被时任校长一手委派筹建经济管理工程系,从此打上一系列“全不在学校规章制度”之内的仗,把朱镕基拉来做院长的清华经管学院,如今发展成校内最大学院。今日说起这些,董新保说,应的是改革开放大潮之“运”。
除了孕育治国之才和学术大师,在步入新世纪后的清华梦中,兴业是正在行进的步伐。
从100年前立下“雪耻”之念开始,这所高校就没有熄灭过实业救国之梦。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这所高校坚持百年的科学精神和国家社会给予的时代发展主题不断应和,从为改革开放孕育首批经济管理人才到今日创业界的“清华帮”,从清华园到中关村再到辐射全国——衍生自清华梦中的兴业动力,逐渐引人注目。
问起1996年回国创业时面对的环境,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一言蔽之:“那时国内没有人创业,我回来普及这个概念。”
15年间,中国“创业潮”形成并对商业领域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在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中,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甚而在中国创业界形成了“清华帮”的说法。“清华基因”给新世纪的中国创业者群体提供着什么土壤?未来这种影响还将释放什么经济能量?
创业界“吃螃蟹者”
很多人难以想象今日在商界形象多少显得比较高调的张朝阳,在清华求学时的刻苦。1981年,他从西安中学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学校里去食堂吃饭,他的时间只够打个馒头——“食堂有菜吃,但是我的时间观念太强了,不会在那里花很多时间,拿个馒头就去自习,特别疯狂,就是苦行僧。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而我在同学里面更加的拼命。”
“我们那代人的想法很单一,我入学时刚赶上文革结束,本来什么都不懂,突然说思想解放了,年轻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数理化,迎接科学的春天。”上个世纪80年代,张朝阳爱看《中国青年报》,上面常常刊登有自学成才的故事,这成为他心目中的榜样。“大家都拼命去读书,高考刚恢复,清华聚集着全国的尖子生,形成一种宗教式的对科学追求的狂热。你成为科学家才有资格研究自然界,而这个事当时看起来是你的全部。”
在清华读书时的张朝阳,和其时中国高校里的所有大学生一样,脑海中还完全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1985年,他玩命似的考到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求学的资格,还是奔着做科学研究去的。“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只需要很小的一部分人做自然科学的研究,去探究自然的奥秘。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学一项技能获取生活资料。”
在美国留学的后期,张朝阳很清楚,自己不是要做科学家。“因为在实验室老用计算机,发现互联网这项技术是一个新的趋势。所以就想做一个互联网公司。同时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做互联网公司资源也不够,所以就想回中国做。这两件事交结在一起,我就想要回国做互联网公司。”其时,大部分到美国求学的清华学生都会选择留在美国,张朝阳回国的决心却分外坚定。“大部分中国人在美国都是很难的,奋斗一辈子,或者第二、第三代才有可能做一点事,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
回国前张朝阳忙于到处融资,1996年,他利用两位美国人提供的资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爱特信。1998年,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
被问到当时国内的创业环境,张朝阳说:没有人做这个。他成为了中国创业界的“吃螃蟹者”。
确实,那是一个“创业”这两个字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年代。伴随着张朝阳的艰难起步,清华园内的创业启蒙也在悄然萌芽。1997年,清华大学91级计算机学生慕岩把一份《“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创立宣言》交给院党委副书记杨士强,申请成立这个协会。在他的宣言里,他写道,“创业是一种精神,创业是一种素质,我们创业才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清华园中的萌芽
慕岩的这张宣传单在校内张贴,被不少学生看到,包括当时的博士生方兴东和本科生王兴,多年以后,方兴东成为中国博客教父,王兴成为了连环创业者。而在这一年,中国商业界也被张朝阳等人点燃了连串热点——并称为“网络三剑客”的张朝阳、王志东和丁磊,合力把中国带入了“互联网元年”。
1997年是张朝阳创业的第二年。他接到了慕岩的一个电话,邀请他回母校作一个创业讲座。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一幕,张朝阳记得,在自己创业之初确实回校作过讲座。
其时,他还正在国内还没完全形成的创业环境中艰难摸索。“1996年,风险投资在国内还不太为人了解,在国内融资根本就不可能。你去银行,别人问你,你的固定资产是多少?你有没有厂房机器作抵押?至于知识型公司的价值如何估价,人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像我当时就几个人,连房子都是租的,你拿什么抵押?”
“在美国,好多事情都在教科书上写好了,谁都会这样做,但当时在中国就没人知道该怎样做。因为国内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充分的市场化,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人们多年以后才知道,以张朝阳为代表的这批“海归”创业者,是在用自己个人化的商业探索,拉开中国创业者登场的大幕,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潮流,并形成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