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价格对垒:一涨一压或打破市场整体正常运转

2011年04月25日 14:5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协会和企业一定要配合政府做好稳定价格的工作,近期,尤其是上半年必须保持价格稳定。

  确实需要调价一定要和协会、政府沟通,不集中搭车涨价,不超过成本上升合理幅度涨价,不提前散布涨价信息,更不能串通涨价。

  企业:成本上涨 苦不堪言

  联合利华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日前对媒体称,日化行业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产品,目前国际油价已从去年的5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100美元,洗涤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价格已涨了六成,塑料包装也涨六七成,肥皂等产品要用的植物油价格也涨了五成以上。

  油价上涨还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今年外资企业都要享受国民待遇,税收增加了,以洗发水为例,增加了1.2%左右的税率。

  除了日化用品原材料涨价之外,食品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压力巨大的难题。有食品企业人士表示:“因为今年以来的人工和材料成本涨了10%,如果企业要保证和去年的盈利一样,不亏损的情况下,今年端午节的粽子预计要涨价10%。但是这样企业毛利只有10%-15%,正常的毛利应该在30%-40%。”

  同时,作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食用油,成本压力更是不断增大。数据显示,4月1日,山东青岛地区一级压榨花生油报价16500元/吨,价格维持稳定,二级压榨花生油参考价在14500元/吨附近,库存较少,整体出货缓慢。此外,部分地区的豆油也在涨价。4月19日,山东济宁地区的一级豆油出厂价10150元/吨,比前一天上涨50元/吨。

  对于成本上涨,企业表示理解,但是成本上涨的同时又控制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却让企业表示无奈。北京一家企业负责人称:“发改委只是说不要串通涨价,但是正常的合理涨价还是需要的,因为目前成本上升,不涨价已经扛不住了。”

  政府官员:物价上涨压力大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天津参加2011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时表示,政府已经构筑了多重防线,不会任由输入性通胀带动国内物价高涨。“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稳定物价是今年经济工作头等大事。”

  但他表示,由于翘尾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今年CPI走势将呈现“前高、中稳、后低”的局面。也就是说,近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12日,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认为,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

  专家:涨价存在合理性

  对于部分产品价格上涨有关专家表示,生产环节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上涨都会引起下游产品的上涨。目前对于部分日化用品、方便面、酒类以及食用油价格,应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价格浮动,而不能单单依靠行政手段干预。如果原材料成本上涨,又不允许最终产品涨价,那么企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病态。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表示,在3月底之前,国家发改委通过行政手段冻结了食用油价格,现在的食用油价格上涨,主要由于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带动。“我个人认为,现在食用油价格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上涨的部分应该让企业自己消化一部分,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政府再补贴一部分。发改委约谈的成果在于控制了价格上涨的幅度,保持市场的平稳,让食用油价格上涨在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李国祥表示。

  对于食用油价格上涨,李国祥进一步表示,生产环节成本的上涨,将最终推动零售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类似中粮、益海嘉里等大企业的销售价格仍受“限涨令”约束,但他们获得了发改委的补贴,而一些中小油企得不到国家的补贴,当无法承受成本上涨压力时,必然会提高销售价格,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整体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面对市场自行调控与行政干预,有专家表示,应充分利用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在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再进行行政干预。如果在市场自身调节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之前就进行行政干预,打破整个市场的运转。

  “如果市场供不应求,但是政府还在干预,价格上不去就会产生不正常的需求。对于一些保质期很长的原材料或成品,部分企业或会囤积,等待以后高价销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道出了他的担心。(记者杨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