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李鸿忠:大力优化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11年04月26日 11: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掀起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新高潮”,“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必须在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没有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上下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这是近日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会议”上发出的最响亮声音。会议当天,湖北省委书记和省长及所有在省内的省委常委都出席了是次会议。

  “这是湖北省工商联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会议,湖北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主要负责同志,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负责人都参加了本次会议。”据湖北省工商联秘书长桂汉良介绍,“湖北的民营经济即将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湖北天时地利的优势明显,这些年之所以落后了就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如沿海地区,如果能快速补上这一课,湖北经济腾飞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差距主要在民营经济

  李鸿忠在讲话中指出,经过30多年发展,湖北民营经济已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但仍然存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外向型企业少等问题。2010年,湖北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湖北的差距主要在民营经济,在出口、就业、财政中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先进省市相比,湖北的民营经济处于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民营经济的发展,涉及一个地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问题、综合竞争力问题。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地方倒逼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湖北的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传达出去

  李鸿忠在讲话中要求发挥工商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是要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和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家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企业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起来、鼓动起来,为湖北的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

  李鸿忠强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壮大总量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最解放的思想、最前沿的理念、最灵活的机制、最优化的环境,加快推进运行机制市场化、组织结构现代化、发展布局集群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努力使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当好“灯塔”和“港湾”

  李鸿忠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属于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范畴。湖北省的各地干部要大胆与企业家交朋友。要体恤企业家不容易,他们创业非常艰难,在商海中,他们往往像夜行的小船,需要灯塔指引一下,需要港湾停泊一下。

  省委提倡党政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工商联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是职责所在。就是要发挥“灯塔”、“港湾”的作用,让他们歇息、养息一下。有时候他们与我们交朋友,并不是为了在财税、土地、金融政策上得到优惠,更看重的是干事创业的感情支撑。在全省上下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

  他同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工商联的性质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准确把握工商联的基本特征,坚持“三性”有机统一,在政治功能上把握统战性、在工作重点上突出经济性、在工作方式上体现民间性;准确把握工商联的工作方针,坚持团结服务与引导教育两手抓,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在当天的会议上,全省各地市州的书记市长都参加了会议。新上任的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指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强化工作措施,务求取得实效。一是着眼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抓紧制定好各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规划既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二是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优质的环境。着力营造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透明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使各类人士创业和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有用武之地,发展经营无后顾之忧。(记者邓隆飞 胡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