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食品安全事件屡发 “马后炮”式监管作用几何(2)

2011年04月26日 14:55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此,任光华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目前国内对政府行政监管机构毫无约束的宽松体制之下,“染色馒头”的制造企业仅仅是众多问题企业中很不幸被“纠出来”的“样本”之一。还有众多的无良食品企业有可能因此望风而逃,或者在风头过后违法依旧。如果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依旧,无良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再次被放大。

  对于该问题,不仅仅是任光华,不少业内专家也有同感,但尴尬的是,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明确的界定。这也是目前体制下,公众对监管部门粗泛、疏漏与失职行为“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

  监管下的“非法活动空间”

  卫生、工商、质监等行政执法部门构成的安全监管防线是否真的“不堪一击”?他们的行政不作为是就是直接或间接造成诸多起食品安全事故的导火索?要揭开食品安全事件的神秘面纱,这些疑问亟待记者进行深入探索。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一位熟知系统内情的县级质监部门工作人员,他向记者坦言,从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监管程序上看,已经较为完备。之所以各地会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目前体制所容纳的监管部门太多,有利益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都想分享企业利润。发生问题却相互推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管。

  该人士表示,监管被弱化就意味着企业的“非法活动空间”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久而久之,一些无良企业的胆子越来越大。

  该人士同时对记者描述了县级质监部门定期下基层对企业产品进行检验的“动人场景”:基层质监部门到企业抽检,如果跟企业交情好的话都会提前通知。质监局一般都会要求企业派专车接送,而最重要的一环则是待检产品是企业早已准备好的,并不是现场抽检。这种抽检一般不会有不合格的产品,如果真是有不合格的产品出来,那说明关系还不够硬。

  经过如此“检测合格”后流入市场的商品,当然无法保证其质量与安全性。如果该企业生产的是非食品类商品,那进入流通环节以后被发现甚至查处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隐蔽性更强。如果恰好该企业生产的是入口类食品,一旦发生事故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将极其恶劣。

  上述质监部门内部人士的话记者也在一家年销售额在300余万元的小型食品加工厂市场部经理处得到证实。他告诉记者,他的企业一年数次的抽检却因为质监部门“人浮于事式”的懒惰最终变成了送检,虽然他所在厂能保证送检产品与工厂车间中的产品完全一致,但其他工厂是不是如此“厚道”,这不得而知。其次,即使送检的产品与车间产品有着相同的“DNA”,也并不能就此保证被检查的产品质量与从生产企业流通到市场上的完全一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