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4月16日至1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旨在推动古巴经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古共六大发出重要“经济和政治指示”,为古巴经济变革进入“快车道”指明了方向。本报记者邹志鹏近日赴古巴见证了这一盛会,并对古巴社会生活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观察。
不懈探索
在古共六大召开之后,舆论和专家几乎一致认为,未来两三年内古巴的变革会提速。
古巴政府对“市场经济”一词一直讳莫如深,但这并不代表着古巴可以与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绝缘。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就迫使这个加勒比国家进入了一段利用市场因素进行经济改革的“特殊时期”:古巴开始为个体私营经济松绑,转变国营农场为合作社,下放国企自主权,放宽外资限制,全面开放国家旅游业,启动财税物价改革,启用美元作为官方第二货币。这是古巴真正意义上实施的第一次经济改革,也为古巴此后展开的一系列小变革做了思想和经验上的铺垫。
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作风务实,多次痛批人浮于事与低效官僚作风等不良现象。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于2005年考察越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起飞给劳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国后建议学习、借鉴中国模式,并在古巴政府内部设立了专门研究改革的“中国部”,主张有步骤实施经济自由化政策,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2007年7月,劳尔在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进行“结构变革和观念变革”,公开宣布“改革必须深化”,吹响了古巴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经济改革的号角。为了让一个真实的古巴浮出水面,2007年底,劳尔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讨论,鼓励古巴人毫无禁忌地批评腐败与裙带关系,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古巴最高领导层决定放开工资上限,取消手机、摩托车、酒店等享乐性消费,采取了分配耕地、改革集体农庄等一系列旨在消除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体制性障碍的变革措施。2009年9月,古巴发起群众性讨论,分析现存问题,明确劳尔·卡斯特罗政府提出的增产、节约、增效和反腐等措施。2010年12月劳尔再次发起全国性大讨论,这为劳尔顺应民意、继续深化经济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群众基础。
事实上,古巴人民要求经济变革的呼声一直十分高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三场强飓风的来袭加剧了古巴的经济困难。生产萎缩、出口下降、旅游下滑、流动性不足、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放大,这让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劳尔在古共六大上强烈抨击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僵化思维和固步自封,但他同时强调了古巴的社会主义航向,“变革是为了巩固和延续社会主义,而不是回到资本主义”。
古共六大强调,古巴经济模式将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尽管古巴经济变革排除了走向“市场经济”的可能,但官方明确了将逐渐增加私有经济份额,考虑“市场趋势”。这说明古巴正在逐渐重视市场因素和价值规律的辅助性作用,古巴正在尝试探索一条“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道路。
有媒体称,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为古巴步入经济变革“快车道”的新时代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古巴实施经济变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私人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古巴打算通过放开私营个体经济为大裁员提供出路,但目前古巴的“自主业主”面临发展瓶颈的原因仍是大宗原料批发市场缺失、上缴税率较高以及统得过死的体制章程制约。此外,长期寄生于国有部门的古巴人突然“下海”从商,其商业眼光还很狭窄,加之小商品经济在一个国有经济占95%的夹缝中求生存,以及政策忽冷忽热等因素,都将直接考验未来古巴经济变革的承受力。
针对古巴经济变革面临缺乏资金难题,不少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古巴银行无法满足所有的贷款需求,不过政府可以通过放宽投资门槛、吸收海外资金,例如西班牙、挪威等国试图提供的小额信贷或者侨汇收入等来化解困局。
哈瓦那大学社会学学者梅嫩德斯认为,封锁好似掐住了古巴的“咽喉”,它扼杀不了革命,但会令古巴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加勒比小国感到“窒息”。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巴尝试发展“计划商品经济”躲不开近邻美国这个生意伙伴,因此经济变革能走出多远,还要视未来美古关系的调整力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