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专家纷纷表示,人口结构已成当前我国最大、最迫切的人口问题,亟待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加
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挑战。
老龄化加剧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量(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年均增速比上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人口增速放缓,“人口增长态势比预想中略慢,在可预见的10年至20年,我国人口仍会继续增长,但增速应会进一步放缓。”
任远认为,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已成比人口总量问题更突出的人口问题。他指出,当前人口结构中,老龄化加剧,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预想中下降得更快。人口老龄化加剧后,全社会养老支付压力凸显,养老金保值增值面临更大压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认为,基于当前老龄化的现实,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退休年龄,让尚有富余能力的人继续留在岗位上工作。
而要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我国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以更少的劳动人口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任远说:“这就需要更大的决心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倒逼中国经济转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任远同时提出,我国人口已经较长时间维持低生育率,现在总量增速放缓,而老龄化结构问题凸现,到了适度调整生育政策的时候。
城镇化加快,是路径还是困境?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人口结构数据,则是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重,此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城镇人口比重1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很快。
对此,任远认为,人口城镇化也带来压力。从当前的趋势看,过不了多久,中国就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这就给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城镇住房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等都带来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土地、住房。“十二五”期间,如何适应这种快速的城镇化趋势,特别是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但在陆铭看来,城镇化加速不仅本身不是问题,而且恰恰是解决人口结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他认为,让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是缓解城市老龄化问题的出路,也可以视作是破解“人口红利”消失问题的出路。他说:“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不能简单地从适龄劳动力总量的变化来衡量人口红利是否依然存在。目前,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尚未真正进入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中,因此人口红利远没有消失。”让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进入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正好缓解城市老龄化的压力。
对于城镇化带来压力、公共资源跟不上等问题,陆铭认为,持续、强力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更多的税收,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给提供更多财力支持。他坚信,目前我国城乡人口比接近1:1的阶段,从世界各国经历过的历史规律来看,正是城市化进程速度特别快的阶段,不应该把这一速度限制住。(记者杨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